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常温常压下煤对CO吸附及解吸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2:40

  本文关键词:常温常压下煤对CO吸附及解吸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常温常压 不同粒径 不同变质程度 吸附 解吸 含水率


【摘要】:矿井在正常开采过程中,回采工作面上隅角或采空区内常会出现CO浓度偏高现象,这些CO大部分来自于煤体氧化产生,但也有些煤矿CO可能来自于煤系地层赋存的煤体内,这部分CO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解吸出来进入采场空间内。无论是来自于煤体自然氧化产生的CO还是煤体解吸的CO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关于煤系地层中赋存的CO的报导及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常温常压下煤吸附及解吸CO特性研究较少,该问题的研究对了解煤系地层赋存CO及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煤对单一CO气体及CO多元混合气体吸附及解吸实验,得出了不同粒径及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对CO吸附及解吸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煤对CO吸附及解吸的一般规律:随着煤样粒径的增加,煤吸附CO的量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不同粒径煤样解吸单一CO的实验结果显示解吸CO量q和粒径r具有关系为q mmr1e2 ;常温常压下同一煤样对各个气体的吸附量具有CO2>CO>CH4>N2的关系;随着煤样变质程度的加深,煤样对单一CO的吸附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中变质程度时达到最大吸附值,,随着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煤样对单一CO的初始吸附速率有着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挥发分Vad在10%~30%范围内各煤样对单一CO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随着挥发分Vad的增加有着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煤样吸附及解吸单一CO量与煤的过渡孔及微孔体积之和呈正相关关系。煤的外在改变因素对煤吸附及解吸CO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常温变化范围内,煤对CO的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煤对CO的解吸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常压变化许可范围内,煤吸附CO的量与压力有着正相关关系而煤对CO的解吸量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煤样含水率与煤吸附及解吸CO量呈负相关关系。 通过实验分析知,CO2及N2具有“驱赶”CO的作用。回采工作面的煤暴露于含有大量N2的空气中,煤对N2的吸附会使得刚暴露于空气中煤体内赋存的CO进一步解吸,解吸的CO随着回风流积聚到回采工作面上隅角,使得回采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进一步升高;若采空区发生自燃,CO2浓度偏高,煤对CO2的吸附会促使煤对CO进一步解吸,使得采空区内自然发火初期CO浓度急剧增加。
【关键词】:常温常压 不同粒径 不同变质程度 吸附 解吸 含水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52.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Contents10-12
  • 图清单12-15
  • 表清单15-17
  • 变量注释表17-19
  • 1 绪论19-3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9-2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27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27-30
  • 2 煤对气体的吸附及解吸理论30-41
  • 2.1 煤产生 CO 机理30-31
  • 2.2 煤的固气作用机理31-32
  • 2.3 煤对气体的吸附及解吸机理32-33
  • 2.4 煤对气体吸附的数学模型33-36
  • 2.5 CO 的解吸及扩散类型36-40
  • 2.6 本章小结40-41
  • 3 实验方案及实验系统41-48
  • 3.1 实验设备41-42
  • 3.2 煤样的选取42-43
  • 3.3 实验方法43-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4 常温常压下粒径对煤吸附及解吸 CO 实验及分析48-60
  • 4.1 实验煤样制备48-49
  • 4.2 煤的粒径对 CO 吸附特性影响研究49-55
  • 4.3 煤的粒径对 CO 解吸特性影响研究55-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5 常温常压下变质程度对煤吸附及解吸 CO 实验及分析60-75
  • 5.1 实验煤样制备60-62
  • 5.2 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压汞实验及分析62-65
  • 5.3 煤的变质程度对 CO 吸附特性影响研究65-70
  • 5.4 煤的变质程度对 CO 解吸特性影响研究70-72
  • 5.5 挥发分含量对煤吸附及解吸 CO 的特性影响72-73
  • 5.6 本章小结73-75
  • 6 常温常压下外在影响因素对煤吸附及解吸 CO 特性的影响75-85
  • 6.1 温度及压力对 CO 吸附及解吸特性的影响75-79
  • 6.2 煤样含水率对煤样吸附及解吸 CO 特性的影响79-83
  • 6.3 本章小结83-85
  • 7 结论及展望85-88
  • 7.1 主要结论85-86
  • 7.2 本文创新之处86-87
  • 7.3 工作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3
  • 作者简历93-95
  • 学位论文数据集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延辉,许满贵,徐精彩;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预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2 邓军,徐精彩,陈晓坤;煤自燃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牛会永;张辛亥;;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技术分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10期

4 徐精彩,张辛亥,文虎,邓军;程序升温实验中用键能变化量估算煤的氧化放热强度[J];火灾科学;1999年04期

5 余江龙;Arash Tahmasebi;李先春;韩艳娜;尹丰魁;;褐煤干燥提质和无粘结剂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洁净煤技术;2012年02期

6 魏国栋;煤层里伴生一氧化碳[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0年04期

7 聂百胜,张力,马文芳;煤层甲烷在煤孔隙中扩散的微观机理[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6期

8 李建武,白公正,雷宝林,李静,赵俊峰;吐哈盆地煤层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9 李前贵,康毅力,罗平亚;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4期

10 骆祖江,杨锡禄;煤层甲烷气藏数值模拟[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853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853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3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