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材料表面配体修饰的原位同步辐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纳米材料表面配体修饰的原位同步辐射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金纳米材料 配体吸附 配体脱附 配体交换超薄CoSe_2纳米片
【摘要】: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催化、生物医药、传感器、发光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当今科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金纳米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的可控制备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金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中,表面活性剂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稳定纳米颗粒,还可以对纳米颗粒的表面结构和形貌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配体修饰过程的动力学的研究对于调控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中,我们依托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和上海同步辐射装置(SSRF),利用UV-vis, XAFS以及MALDI-TOF质谱等测试表征手段,针对金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颗粒和金纳米团簇)表面的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脱附及配体交换行为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此外,本论文还利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单晶胞厚度的CoSe2类石墨烯二维纳米薄片,该纳米薄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OER催化反应性质,联合TEM,XAFS以及正电子湮灭谱(PAS)等一系列表征手段结合第一性原理就计算研究了其性能提升的原因。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金纳米晶表面硫醇配体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组具有高单分散性(0.3nm)的金纳米颗粒,随后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硫醇。利用原位XAFS技术对硫醇在金纳米颗粒表面吸附过程进行观测,揭示了硫醇配体在颗粒表面的吸附过程依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顶点位及棱位进行吸附的快速阶段以及在面位进行吸附的慢阶段,在面位吸附的慢阶段符合速率常数为0.0132min-1的Langmuir吸收方程。进一步发现在配体吸附过程中,由于硫醇配体在颗粒表面不同几何位置依次吸附,导致了Au-S配位和颗粒表层的Au-Au配位键长随着反应进行逐渐松弛(分别约0.04A和0.06A)。该研究首次从实验上获得了金纳米晶体表面的配体吸附流程,并对配体吸附过程中颗粒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定量揭示。 2.金纳米团簇表面配体脱附的原位研究 同样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组约1.0nm的金纳米团簇,将其分散的溶剂由反应溶剂乙醇改变成正己烷后,发现其尺寸并未发生改变。利用原位XAFS技术以及UV-vis谱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溶剂的改变使团簇表面的硫醇配体会从团簇表面以较快速度脱附,引起团簇电子结构的改变,使团簇变得不稳定,因而之后伴随着团簇的原子结构的转变:由对称性较低的二十面体构型转变为面心立方堆积的构型。这一项研究发现了改变分散溶剂这样一种简单的对团簇进行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调节的手段。 3.金纳米团簇表面配体交换反应机理研究 利用联合原位UV-vis和XAFS技术、以及MALDI-TOF质谱方法对苯乙硫醇包覆的Au25团簇与苯硒酚(PhSeH)之间的配体交换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发现该配体交换过程除了按照传统的一对一的交换进行外,还按照一种全新的先破碎,再交换,最后重连重组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Au25团簇表层的6个Au2(SCH2CH2Ph)3的单元在反应中会逐渐整体或部分从Au13内核表面脱落,脱落的碎片在溶液中与苯硒酚完成配体交换,之后再重新连接到Au13内核表面,并完成结构优化重组,得到完全由苯硒酚包覆的Au25纳米团簇。这是一种全新的配体交换机理,对于指导纳米团簇的制备以及功能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富空位CoSe2纳米薄片制备及性能研究 利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单晶胞厚度(约1.5nm)二硒化钴(CoSe2)类石墨烯结构二维纳米薄片。该纳米薄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在产氧反应中体现出极低的过电势(0.32V),相对于其块材以及绝大多数的Co基催化剂都大为降低。正电子湮灭谱和同步辐射XAFS谱表明在该纳米薄片表面存在相当数量的Co空位,这些空位可能是制备过程中DETA分子的脱离导致的。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发现这些空位的形成对该催化剂电化学性质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总结来讲,我们发现了一种自然界含量丰富的,无污染高效产氧催化剂,同时提供了一种制备能替代传统贵金属催化剂的稳定高效产氧反应催化剂的新思路。
[Abstract]:Gold nano - material has a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catalysis , bio - medicine , sensor , luminescent material , etc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tents :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thiol Ligand A group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monodispersibility ( 0.3 nm ) was prepared by liquid - phase reduction .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iol ligands on the surface of gold nanoparticles was observed by in situ XAFS . 2 . In Situ Study on the Surface Ligand Removal of Gold Nanoparticles A group of gold nanoparticles of about 1.0 nm was prepared by the liquid - phase reduction method , and the dispersed solvent was changed into n - hexane from the reaction solvent ethanol , and the size of the cluster was found to be unchanged . The change of the electron structure of the cluster was found by using in situ XAFS technique and UV - vis spectra . Study on Mechanism of Ligand Exchange Reaction on Gold Nanoparticles In this paper , the ligand exchange process between Au25 and PhSeH was monitored in real time by combining in - situ UV - vis and XAFS and MALDI - TOF mass spectrometry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Se2 Nanosheets with Oxygen - rich Position A two - dimensional nano - sheet of cobalt ( CoSe2 ) graphene structure with single crystal cell thickness ( about 1.5 nm ) is prepared by liquid - phase stripping method . The nano - sheet has goo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has a very low overpotential ( 0.32 V ) in the oxygen - producing reaction . The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um and the synchrotron radiation XAFS spectrum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vacancie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O614.1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善琼;;基于光子相关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测量系统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3年03期
2 任元;刘学杰;李智;;Nb Si N纳米复合薄膜中界面的结构与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3年09期
3 陈晓丽;魏丽乔;;SiO_2载纳米银抗菌粉体的制备及性能[J];中国粉体技术;2013年06期
4 张静;姚伟峰;张博;钮付涛;曾涛;;贵金属纳米材料形貌控制合成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7期
5 张德锁;廖艳芬;林红;陈宇岳;;纳米银的可控制备及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J];纺织学报;2013年11期
6 孙婷婷;王永欣;陈铮;杜秀娟;;锯齿型AlN纳米带中掺杂Co链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13年22期
7 陈国良;刘俊;田蜜;侯丽珍;贺跃辉;王世良;董虹星;;单晶钨纳米片/带的气相合成及其力学性能[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6期
8 刘洋洋;陈晓冬;王现英;郑学军;杨俊和;;类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03期
9 黄梅;叶树虹;宋永海;;DNA与CdS-COOH-EcoRI复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房保海;贾俊涛;梁旭锋;姜英辉;李正义;房倩;金莹;;基于量子点的赭曲霉毒素AsFLISA检测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耀辉;邓谦;韦宗元;蔡铁军;彭振山;张莉;;Au/TiO_2催化剂光催化消除甲醇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符成林;胡建强;;Au/Au同质结的高压水热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3 赵树林;常莹雪;刘春艳;包建春;韩敏;;新颖核-壳状NiCo_2O_4纳米盘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和析氧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k纳米无机化学[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红星;基于金纳米棒的DTTC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裴燕;α,β-不饱和醛选择加氢新型催化剂的设计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邹旭华;CO低温氧化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曾杰;基于零维纳米体系的结构设计与构筑、性能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林良武;IV族低维无机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表征[D];湖南大学;2007年
6 杨笑鹤;纳米血糖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新葵;担载型金催化剂上丙烯选择还原NO_x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段春凤;金属纳米诱导的化学发光体系的设计及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沈江珊;基于Ag(Ⅰ)-Ag(Ⅰ)相互作用金属配位聚合物和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信号传导和超分子识别[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谢冠群;铈基氧化物负载Au与Pt催化巴豆醛选择性加氢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霞;纳米金催化剂室温氧化CO及其再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朱渊;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在液相α,β-不饱和醛选择加氢制α,,β-不饱和醇反应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朱鹏波;遗态氧化锌的同步辐射XAFS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何伟臻;金纳米棒在Au(111)表面的分散及其STM诱导发光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郭晓伟;甲醛在金铈基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佳佳;金银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邹旭华;低负载量高活性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8 秦亮生;介孔氧化铝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程华艺;Au-Ni/γ-Al_2O_3催化剂在CO_2/CH_4重整反应中抗积炭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李德华;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9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37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