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熵增纳米铜-赤藻糖醇循环稳定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纳米铜-赤藻糖醇 热循环 物质熵 导热系数 过冷度 潜热 出处:《制冷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铜-赤藻糖醇的配制方法,通过材料热物性变化的内部机理研究了循环过程中此相变材料(PCM)的衰减过程。根据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以及导热系数测试仪(Hotdisk)的测试数据,对导热系数、过冷度、相变潜热在100次热循环过程中的0次、20次、40次、60次、80次、100次的变化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热力学熵的热力学原理引出物质熵,从物质熵增的角度,总结了相变材料的衰减原因。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经过100次循环后,各项性能参数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导热系数随着纳米铜的添加量增加下降幅度减小;赤藻糖醇添加纳米铜后的过冷度整体上小于没有添加的过冷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潜热值后期整体下降幅度加大。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nano-copper alginate alcohol was introduced. The decay process of PCM during the cycl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therm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of DSC-and Hotdisk,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undercooling of the PCM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data of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an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tester (Hotdisk).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latent heat of phase change in the 100 cycles are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thermodynamic principle of thermodynamic entropy is used to derive the entropy of matter,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crease of entropy of matter, the change of latent heat of phase chang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100 cycles, the properties of PCMs decrease in different amplitude, an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ano-copper content. The subcooling degree of Algin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nadded copper on the whole,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cycle times, the whole decrease of latent calorific value in the later period was increased.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蓄冷技术研究所;
【分类号】:TB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章学来;徐蔚雯;刘田田;梁笑阳;丁锦宏;;月桂酸-癸酸/十四醇-十二烷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制冷学报;2016年01期
2 章学来;李春蕾;陈旭东;韩中;;纳米金属-赤藻糖醇蓄热体系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12期
3 张洋;李月锋;李明广;张东;;相变储能材料循环热稳定性及与容器相容性研究概况[J];材料导报;2011年19期
4 张雪梅,钟英杰,黄立维,任建莉,徐璋;超声波缓和赤藻糖醇(PCM120)过冷的实验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为标;热泵相变储能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学来;周鹏飞;徐蔚雯;杜晓冬;刘骏;;基于物质熵增纳米铜-赤藻糖醇循环稳定性分析[J];制冷学报;2017年03期
2 姚华;黄云;郑新港;李大成;丁玉龙;王家安;马光宇;;移动储热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06期
3 吴建锋;何德芝;徐晓虹;张银凤;周炀;刘溢;;堇青石-莫来石复相储热陶瓷与PCM相容性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04期
4 史建春;崔海亭;;高温熔融盐纳米固液相变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新能源进展;2016年02期
5 袁琳;赵怡丽;郭歌;刘毅;韩娟;;纳米铜制备研究新进展[J];河南化工;2015年12期
6 李延伟;杨洪波;张洪文;丁亚林;冷雪;张继超;远国勤;;相变热控在高空光学遥感器CCD组件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11期
7 王为;章学来;韩中;杨阳;;纳米氧化铝与赤藻糖醇复合相变材料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12年10期
8 薛雅莺;贾慧慧;杨海军;;赤藓糖醇在非食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7期
9 宋国胜;胡松青;李琳;;功率超声对小麦面粉可溶性组分形成溶液过冷度的影响[J];声学技术;2009年02期
10 宋婧;曾令可;任雪潭;税安泽;刘艳春;王慧;;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陶瓷;200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颖;张伟;董昭;王晗;潘艳明;;冷藏车用新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11期
2 张焘;曾亮;张东;;膨胀石墨、石墨烯改善无机盐相变材料热物性能[J];无机盐工业;2010年05期
3 崔海亭;刘凤青;朱金达;刘威;;高孔隙率泡沫金属对相变蓄热的强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胡宝华;丁静;魏小兰;彭强;廖敏;;高温熔盐的热物性测试及热稳定性分析[J];无机盐工业;2010年01期
5 李辉鹏;张仁元;毛凌波;刘宗建;;铝硅合金热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吴建锋;李剑;徐晓虹;吴菊芳;李传国;赵芳;;NaCl/SiC泡沫陶瓷高温复合相变蓄热材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7 朱教群;李圆圆;周卫兵;林宁;;太阳能热发电储热材料研究进展[J];太阳能;2009年06期
8 李辉鹏;张仁元;陈枭;刘宗建;;盛装储热铝硅共晶合金的容器材料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刘斌;叶猛;吴玉庭;马重芳;;混合氯化熔融盐的腐蚀性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10 廖敏;丁静;魏小兰;杨晓西;杨建平;;高温碳酸熔盐的制备及传热蓄热性质[J];无机盐工业;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淑英;纳米复合蓄热材料强化相变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宏月;;纳米铜的研制[J];化学工程师;2010年03期
2 ;法国科学家发现:纳米铜硬度更高[J];科学咨询;2003年06期
3 刘伟,邓晓燕,张志q;纳米铜粒子的热稳定性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年02期
4 陈莲英,章文贡;脉冲激光轰击法连续制备纳米铜研究[J];化工科技;2004年02期
5 林荣会,郗英欣,邵艳霞,方亮;原位同生法制备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6 林轩;中国石油开发成功纳米铜添加剂[J];石油化工设备;2005年03期
7 欧雪梅,葛长路,汪剑,王博,朱华;润滑油添加剂分散纳米铜的摩擦学性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王珏;陈勇军;陈娟;贾德民;;热塑性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9年02期
9 尹宏月;;纳米铜的制备方法[J];化学工程师;2009年09期
10 周克兵;梁志杰;;纳米铜防静电封存材料及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明阳;杨保华;吴纯启;丁日高;;利用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肾脏毒性机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杨保华;雷荣辉;吴纯启;廖明阳;;纳米铜体外的细胞毒性[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念椿;刘彬云;王恒义;;全印制电路技术导电油墨的新型材料纳米铜制备[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新更;杨辉;吴丽雄;;纳米铜颗粒的制备[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詹树林;丁新更;吴丽雄;;纳米铜-银复合导电颗粒的制备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立峰;胡海岩;;纳米铜线的动力屈曲[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王彦妮;张志琨;;聚乙炔在纳米铜粒子表面的生长方式[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欧雪梅;葛长路;佟雪峰;汪剑;;纳米铜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兴h,
本文编号:1532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53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