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碳纳米管三维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掺氮定向碳纳米管 切入点:氧化镍 出处:《湖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锂离子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污染、无记忆效应等突出优点,成为新一代绿色环保电池。截止目前,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器件,正逐步推广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但受比容量、倍率性能的限制,现有商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它的高容量高倍率性能的需求。因此,研究者开展了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碳纳米管以其优越的力学、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本身所具备的较大比表面积和优越导电性,使其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储氢和储锂为基础的能源科学而言,碳纳米管在吸附、催化和储能等方面表现出的应用价值,使其成为较理想的电极基体材料。在本论文中,控制合成了掺氮定向碳纳米管,并以此为框架,分别与氧化镍、二硫化锡以及硫复合形成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并考察其作为锂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的储锂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浮动催化法热解不同浓度的二甲苯/环己胺混合碳源,通过调整碳源中二甲苯和环己胺的比例,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形貌,以及不同氮含量的碳纳米管阵列。在分析氮掺杂量对碳纳米管阵列结构形貌影响的基础上,实现了掺氮定向碳纳米管(NACNTs)阵列的可控制备,并考察了氮掺杂量对NACNTs阵列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己胺含量为35%时制备的NACNTs定向性好、管径大、放电比容量最高。通过喷雾法制备NACNTs/NiO复合材料,研究了喷雾时间对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喷雾时间延长,NACNTs表面沉积的NiO颗粒数目逐渐增多,直至NiO颗粒在NACNTs表面出现团聚。此外,还考察了不同NACNTs含对量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的影响。研究显示:当NACNTs的含量为31.9%时,NACNTs/NiO电极所产生协同效应使其表现出极好的电化学性能。具体表现在较高的放电比容量(0.1 C倍率下,7次循环之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20 mAh g~(-1))、良好的循环稳定性(0.5 C倍率下,50次循环之后,比容量为600 mAh g~(-1))以及较好的倍率性能(2 C倍率下,比容量保持率为55.8%)。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纯SnS_2、CNTs-SnS_2复合材料,采用喷雾法制备NACNTs-SnS_2复合材料,比较了不同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相比于CNTs-SnS_2复合材料和SnS_2,NACNTs-SnS_2复合材料在放电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同时,尝试探讨了NACNTs对SnS_2储锂性能改善的原因。研究表明:当NACNTs的含量为32.8%时,NACNTs-SnS_2电极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其表现出极好的电化学性能。具体表现在:(5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第7次循环样品NACNTs-SnS_2-20的放电比容量为645mAh g~(-1)),更好地循环稳定性能(在1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50次,NACNTs-SnS_2-20的放电比容量为551 mAh g~(-1))以及更优的倍率性能(在10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NACNTs-SnS_2-20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为别为287 mAh g~(-1)和44.5%)。采用KOH活化刻蚀NACNTs管壁,打开其内腔,通过调整KOH/NACNTs比值,制备出一系列分级多孔掺氮定向碳纳米管阵列(HPNACNTs)。研究表明当KOH/NACNTs=5时,所制备的HPNACNTs具有最大的比表面和孔容,分别为292.2m~2g~(-1)和0.37cm~3g~(-1)。以这一系列分级多孔HPNACNTs为导电载体,采用熔融浸渍法制备出HPNACNTs/S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硫负载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OH/NACNTs=5,硫负载量为68%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340 mAh g~(-1)),良好的循环稳定性(0.2 C倍率下200次循环之后放电容量仍有979 mAh g~(-1)),以及很好的倍率性能(5 C倍率下比容量为817 mAh g~(-1))。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 of nitrogen dop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lithium - ion batteries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have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which can be used in electric vehicles and hybrid vehicl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have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excellent conductivity . The specific capacity was maintained at 620 mAh g ~ ( -1 )) , good cycle stability ( after 50 cycles at 0.5 C ) , 600 mAh g ~ ( -1 ) specific capacity , and better rate performance ( 55.8 % specific capacity retention at 2 C rate ) .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NTs content on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SnS _ 2 composite was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content of Ni - S _ 2 - SnS _ 2 - 20 was 645mAh g ~ ( -1 ) , the capacity and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were measured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 g ~ ( -1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pacity and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s were 292.2m ~ 2g ~ ( -1 ) and 0.37cm ~ 3g ~ ( -1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丕波;朱运甲;高雅;程锡慧;刘赛;;针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玻璃纤维;2014年01期
2 焦亚男,李嘉禄,董孚允;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预型件的新进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0年10期
3 周罗庆,陈运能,许培圣;纬编间隔结构复合材料预制件的开发研究(一)[J];产业用纺织品;2002年12期
4 谢贤清,张荻,范同祥,Toshihiro Okabe,Takashi Hirose;网络互穿结构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2年01期
5 邓炳耀;晏雄;;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应用[J];纺织导报;2005年09期
6 李超;;自修补结构复合材料[J];玻璃钢;2005年01期
7 向阳;;非织造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应用[J];产业用纺织品;2006年05期
8 曾军财;高频;杨江涛;;基于结构复合材料的水下耐压壳体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年06期
9 马丕波;蒋高明;高哲;夏栋;;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冲击拉伸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13年03期
10 ;我国航天用第二代结构复合材料技术研究立项[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概况[A];陕西省第四届理化实验室主任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德隆;沈怀荣;;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张海龙;赵东林;侯景伟;沈曾民;;电路模拟结构对结构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4 蒋显亮;;纳米结构—微米结构复合材料[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曹晓明;;金属/陶瓷层状结构复合材料及在锌锅内加热器上的应用[A];2012锌锅加热和使用技术专题会论文集[C];2012年
6 嵇培军;杨明;陈志刚;白树成;蔡良元;温磊;崔溢;;耐高功率密度微波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传热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戴瑛;李文晓;;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设计和试验研究[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晓明;温鸣;安德鲁;赵树鹏;侯志娇;;金属/陶瓷层状结构复合材料及热镀锌内加热器[A];2012锌锅加热和使用技术专题会论文集[C];2012年
9 高路;高秋明;吴益华;师琳璞;彭淑鸽;王启刚;;新型高度有序层结构无机-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詹茂盛;李小换;许文;刘宇;;三种老化条件下T300/BHEP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叶呈武 记者 陈瑜;我国航天用第二代结构复合材料技术研究立项[N];科技日报;2013年
2 钱工;奥迪新车扩大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N];中国建材报;2005年
3 ;我国航空复合材料研究实现重大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邓伟娜;定向碳纳米管三维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吕丽华;横向冲击下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动态响应及有限元计算[D];东华大学;2008年
3 杨彩云;三维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4 马丕波;机织针织混编结构复合材料冲击拉伸性能与破坏机理[D];东华大学;2012年
5 刘莹莹;异质模量层状碳化硼复合材料的设计及韧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麦凯光;Si@TiO_2复合蛋黄—蛋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于卓立;无卤阻燃特殊结构高抗冲聚苯乙烯/氢氧化镁/微胶囊红磷复合材料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胡东梅;三维多重混杂针织结构复合材料横向冲击破坏和性质表征[D];东华大学;2009年
4 文思维;碳/铝网络互穿结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李海伟;夹芯结构复合材料弹性力学性能预测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刘海东;三维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弹性性能有限元分析[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7 陈复明;苎麻纤维织物及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多维力学性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辉;高性能碳纤维结构复合材料的增韧技术及原理[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李春玉;多重针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赵田丽;ARB制备Al/Mg/Al多层结构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02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70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