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纳米材料的光电化学和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4-26 13:02

  本文选题:光电化学 + 能量转移 ; 参考:《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纳米粒子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光学和光电化学活性,在构建荧光和光电化学传感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采用硫化镉量子点,金纳米粒子和银纳米杂化材料构建了汞离子,铜离子和过氧化氢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硫化镉量子点与金纳米粒子间的能量转移作用的汞离子传感器的构建。通过静电作用,制备了CdS修饰的ITO电极,利用光电化学体系中能量转移机理,成功的实现了可见光下Hg~(2+)的光电化学检测。在Hg~(2+)存在的情况下,Hg~(2+)与富含胸腺嘧啶(T)的核苷酸形成T-Hg~(2+)-T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形成使得核苷酸标记的Au纳米粒子与Cd S量子点相互靠近,引发粒子间的能量转移,进而使光电流降低。在优化条件下,Hg~(2+)浓度在3×10-9到1×10-7 mol/L的范围内,光电流的大小与Hg~(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6×10-10 mol/L。2.基于点击反应的Cu~(2+)高选择高灵敏光电化学传感新体系的构建。首次把点击反应引入到光电化学传感体系中,实现了Cu~(2+)的高选择性检测。利用氨基与羧基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将11-叠氮-3,6,9-三氧十一烷-1-胺固定于ITO电极表面,然后在Cu+的催化下,叠氮修饰的ITO电极与炔基修饰的Au NPs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CuAAC),使得CdS QDs与Au NPs相互靠近,激发两种粒子间的激子-等离子体相互作用(EPI),并引发粒子间的能量转移,使得体系的光电流降低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3.基于负载Ag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酸)纳米杂化材料的H_2O_2荧光传感器的构建。根据H_2O_2能够有效的氧化负载Ag NPs的pNIPAm-co-AAc纳米杂化材料引起体系荧光猝灭,从而开发了一种简易的测定H_2O_2荧光传感器。在优化条件下,该荧光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3×10-7~3×10-6 mol/L,常见的尿酸,维生素C等都不干扰实验。
[Abstract]:Because of its good opt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nanoparticles hav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luorescent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sensors, and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gold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nanohybrid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mercury, copper and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Construction of Mercury Ion Sensor based on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and Gold nanoparticles. CdS modified ITO electrode was prepared by electrostatic action. The photochemical detection of Hg~(2 in visible light was successfully realized by using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er in photochemical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Hg~(2), Hgni2) and thymidine T- rich nucleotides form T-Hg~(2 ~ (-T) complex, which makes the nucleotide-labeled au nanoparticles and CDs quantum dots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initiate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m. In turn, the photocurrent is reduc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photocurrent concentration of Hg~(2 was linear in the range of 3 脳 10 ~ (-9) to 1 脳 10 ~ (-7) mol/L,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6 脳 10 ~ (-10) mol / L ~ (-2). Construction of a novel optoelectronic chemical sensing system based on click-response (Cu~(2)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The click-through reac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hotochemical sensing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high selectivity detection of Cu~(2 is realized. Using the amidation reaction between amino group and carboxyl group, 11-azido-3-trioxy-1-amine was immobilized on the surface of ITO electrode, and then catalyzed by Cu. ITO electrode modified by azide and au NPs modified by alkynyl group reacted with 1 ~ 3- dipolar cycloaddition reaction, which made CdS QDs and au NPs close to each other, excited exciton-plasma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particles, and initiated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wo kinds of particles. The photocurrent of the system is reduc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etection. Construction of H_2O_2 fluorescence Sensor based on Ag-loaded Poly (isopropyl acrylamide-co-(acrylic)) Nanohybrid material.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H_2O_2 can effectively oxidize the pNIPAm-co-AAc nano-hybrid material loaded with Ag NP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system was induced, and a simple fluorescence 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_2O_2 was develop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linear range of the fluorescence sensor is 3 脳 10 ~ (-6) mol / L, and the common uric acid and vitamin C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experimen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胡雪连;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荧光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5年

9 黄樊;氧化钴基催化材料形貌、晶面控制与催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周佳林;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6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806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