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硅形成过程中的晶态转变
本文选题:多孔硅 + 单晶硅 ; 参考:《硅酸盐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对p型单晶硅施加30 mA/cm~2的恒定电流密度,在40%氢氟酸溶液中和氮气保护气氛下分别极化1、3和5 min,制备不同生长阶段的多孔硅样品,通过表面形貌观测及微观结构表征,获得从单晶硅到多孔硅形成过程所涉及的各种晶态组成的相对比例。结果表明:不同极化时间制得的单晶硅表面均形成了海绵状均匀分布的纳米孔洞结构。在多孔硅的形成过程中,单晶硅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晶态转变和晶粒尺寸变化,导致大单晶、纳米晶和无定形态并存,晶粒直径从初期的1.41 nm减小到并保持在0.65 nm,而晶态的转变和晶粒尺寸的变化被认为与晶格畸变程度有关。
[Abstract]:The porous silicon sampl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anodic oxidation with a constant current density of 30 mA/cm~2 in 40% hydrofluoric acid solution and nitrogen atmospher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various crystal composition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from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to porous silicon were obtained by surface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repared at different polarization times has a spongy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nano-void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porous silicon, the structure of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changed remarkably, resulting in the coexistence of large single crystal, nano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The grain diameter decreased from 1.41 nm in the initial stage to 0.65 nm,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ystal state and the change of grain size were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lattice distor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372263) 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
【分类号】:TN304.12;TB3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二军,杜远东,晁明举,王军;掺钛化学腐蚀法制备发光稳定的多孔硅[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年01期
2 赵毅,杨德仁,周成瑶,阙端麟;多孔硅与聚乙烯咔唑复合光电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宁瑾,刘忠立,刘焕章,葛永才;用氧化多孔硅作牺牲层制备悬空微结构[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3年03期
4 窦雁巍;胡明;崔梦;宗杨;;多孔硅的电化学制备与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3期
5 任鹏;刘小兵;;多孔硅发光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朱会丽;尹延锋;兰燕娜;莫育俊;;电化学脉冲腐蚀制备均匀发光多孔硅[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吴克跃;黄伟其;许丽;;多孔硅的形成和发光[J];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宋晓岚;徐大余;张晓伟;屈一新;喻振新;邱冠周;;多孔硅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2期
9 薛亮;李怀祥;于磊;胡明波;陈姗姗;;硝酸银水溶液处理新生多孔硅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10 王冲;周小会;韩焕美;鄢琴;肖守军;;优化金属辅助法腐蚀液组分制备多孔硅[J];无机化学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卓昕;王丹妮;秦秀波;王宝义;魏龙;薛德胜;;退火对多孔硅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汪婷;黎学明;李武林;;近似规整排列多孔硅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贺月娇;李怀祥;郭成花;薛成山;肖淑娟;李国铮;;N型多孔硅光致红、绿、蓝发光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恩超;许海洁;卜源;邱玮丽;马晓华;杨清河;;锂离子在多孔硅材料中的嵌脱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黎学明;纪新瑞;许林;;化学浸蚀温度对多孔硅粉形貌和比表面积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吕京美;程璇;谢水奋;徐仁;;制备多孔硅微结构的电化学表征[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7 马婷婷;马文会;陈秀华;吴兴惠;戴永年;;多孔硅的制备及应用[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8 陈顺玉;李旦振;付贤智;;制备工艺对多孔硅光伏特性的影响[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李旦振;陈顺玉;付贤智;;多孔硅的光伏特性[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李宏建;彭景翠;瞿述;许雪梅;陈小华;夏辉;罗小华;;钝化多孔硅温度行为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卓昕;多孔硅微结构及发光机理的正电子谱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岳;多孔硅的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彭爱华;多孔硅基光电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朱江;真空镁热法还原全硅分子筛选合成多孔硅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邸玉贤;多孔硅力学性能的光力学方法与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赖川;多孔硅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李绍元;多孔硅制备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钟福如;纳米多孔硅光子器件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9 颜红;多孔硅表面增强亲和捕获蛋白及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检测[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乐欣;多孔硅光子晶体的气体传感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金涛;多孔硅的制备及稳定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刘言言;多孔硅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吉飞;多孔硅含能芯片的能量释放特性和规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施福贵;基于多孔硅/纳米金光子器件荧光增强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杨业汕;多孔硅气敏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轩;三维多孔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宇;多孔硅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双酚A的电化学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迪飞;基于多孔硅/稀土光子器件荧光增强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9 薛康;荧光多孔硅的制备及其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0 邢正伟;自支撑多孔硅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3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03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