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铬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本文选题:碳纤维增强 + 镀铬 ; 参考:《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02期
【摘要】:以镀铬碳纤维和铜粉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碳纤维增强铜基体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离子束(FIB)、电子天平、数字金属电导率测量仪以及硬度计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进行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并探讨碳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在铜基体上分布均匀,基体组织致密,随碳纤维体积分数增加,复合材料密度逐渐降低,且复压复烧后材料密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度在碳纤维体积分数为1%时达到最大值(8.640 9 g/cm3);复合材料的硬度值先增加后减小,复压复烧后,碳纤维体积分数为5%时硬度达到最大值(50.6HV);随碳纤维体积分数增加至15%,导电率逐渐减小至75.8%IACS。
[Abstract]: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 from chromium-plated carbon fiber and copper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focused ion beam (FIB), electronic balance were used to prepar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and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digital metal conductivity tester and hardness tester. The effect of carbon fiber volume frac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fiber distributed uniformly on the copper matrix and the matrix structure was den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iber volume fraction, the d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d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increased after repressing and refiring. The d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reached the maximum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carbon fiber was 1 (8.640 9 g/cm3),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composites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and then repressed and refired.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carbon fiber is 5, the hardness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50.6 HV), and the conductivity decreases gradually to 75.8 IACSs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iber volume fraction to 15.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TB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谊平;刘磊;赵海军;朱建华;胡文彬;;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7年04期
2 湛永钟;非连续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5年04期
3 徐金城,李晓龙,夏龙,杨华,于辉;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黄霞,洪新兰,齐新华,刘春太;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预测的数值模拟[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4年04期
5 孙跃军,仲伟深,时海芳,张伟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铸造技术;2004年03期
6 王文芳,许少凡,应美芳,王成福,褚道葆,颐家山,陈发华;用镀铜石墨粉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J];机械工程材料;1999年02期
7 韩绍昌,李学谦,徐仲榆;铬对改善铜与炭石墨材料润湿性的作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8 许少凡,王文芳,凤仪,颜士钦,应美芳,王成福;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8年03期
9 邹柳娟,范志强,朱孝谦;碳纤维增强铜基(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导报;1998年03期
10 胡勇,吴渝英;连续碳(石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J];上海金属;199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小岚;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2 苏青青;短碳纤维表面金属化及其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安家;纤维增强Cu-C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奇;姚萍屏;周海滨;贡太敏;樊坤阳;凌攀;李昆;;含Cr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磨损图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7年03期
2 谭翠;赵明勇;叶仿健;;合金化元素Cr对青铜基金刚石砂轮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7年02期
3 邓朝勇;张红波;尹健;熊翔;王培;孙淼;李万千;;C/C-Cu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及其破坏机理[J];材料研究学报;2017年03期
4 陈文革;王娇娇;马佳;王蕾;;镀铬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02期
5 李小池;杨巧;;TiC含量对TiC/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7年01期
6 王奇;周海滨;姚萍屏;张忠义;贡太敏;肖叶龙;赵林;钟爱文;邓敏文;;干摩擦条件下磨损图的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16年10期
7 蒋达国;郭斌;;环氧树脂封装对铁基纳米晶磁芯磁导率和伏安特性的影响[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8 刘敬超;;SiC粒径对铜基复合材料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6年08期
9 陈舸;;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和发展[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6年08期
10 李岩;陈跃;上官宝;杜三明;;覆铜铁粉对铜铁基粉末冶金闸片材料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鸿甫;真空压力浸渗制备C_(sf)/AZ91D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力学与组织演变行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2 欧阳雯婧;表面改性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3 邓世岐;炭/铜合金体系的界面行为和炭纤维织物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制备[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席少静;碳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界面与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5 张育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野;机械搅拌法制备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7 卢通;真空压力浸渍制备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董琦;碳纤维表面热还原镀铜制备工艺及其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9 张林光;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10 熊贤至;不同炭质受电弓滑板材料的载流磨损及抗磨抑弧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建明;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凤仪,王文芳,王成福;电流密度对碳纤维/铜/石墨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0年05期
3 许大庆,罗吉荣,黄乃瑜;铁基颗粒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抗冲蚀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8年06期
4 张国定;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问题[J];材料研究学报;1997年06期
5 隋贤栋,罗承萍,骆灼旋,欧阳柳章;离心铸造Al基复合材料中SiC粒子的偏析行为[J];铸造;1997年09期
6 项忠霞,董刚,刘磊,,孙月海;C/Cu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1997年02期
7 朱满康,杨桦,陈延民;铜镀覆石墨粉末的研制及其性能[J];炭素;1996年03期
8 费铸铭,张国定,周耀民,王鸿华;非连续石墨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热性能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6年04期
9 风仪,应美芳,王成福,史晶蕊;短炭纤维─铜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J];新技术新工艺;1995年06期
10 于春田;纤维增强金属的制法及特征[J];铸造;1995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佳;电化学氧化改性对碳纤维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6年
2 顾斌;短碳纤维化学镀铜及短碳纤维/石墨—铜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钦钊;石墨粒度及其表面化学镀铜对铜—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福州大学;2005年
4 胡建红;铜基受电弓滑板成分优化及组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政;碳纤维/镀铜石墨—铜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6 赵晓宏;连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及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鸿元;;高伸长碳纤维竞争激烈[J];化工新型材料;1983年04期
2 黄福娟;;碳纤维增强玻璃板[J];建材工业信息;1986年14期
3 王平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状况[J];安徽化工;1987年04期
4 赵浩峰,王玲,刘红梅,韩世平;碳纤维及其与金属的作用[J];铸造设备研究;2001年03期
5 黄凤萍,李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J];陶瓷;2005年10期
6 傅宏俊;黄玉东;刘丽;;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方法的研究[J];化学与黏合;2006年01期
7 盛永华;李力;;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疲劳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2年05期
8 ;回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2年11期
9 吴人洁;;日本碳纤维概况[J];合成纤维工业;1982年05期
10 成晓旭;碳纤维[J];合成纤维;197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协人;倪如青;;碳纤维增强聚酰胺[A];工程塑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2 徐昌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概况[A];工程塑料优选论文集[C];1993年
3 万雪飞;王玉林;王玉果;万怡灶;黄远;;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宗强;郑立允;万怡灶;周福刚;王玉林;;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铸型尼龙复合材料的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李岩;;外部补强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面内和层间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袁立;王华;陈玉峰;;空间相机用高性能结构材料——碳纤维增强碳化硅[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王晓华;;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海龙;李义全;许伟;冯永国;;碳纤维增强材料透声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9 贾均红;周惠娣;闫逢元;陈建敏;;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10 冯侃;Xiaojing Gong;Olivier Sicot;励争;;基于二维间隔平滑法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损伤检测[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敏;全球碳纤维供给不足我国企业亟待突破[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蔡敏;全球碳纤维供给不足 我国企业亟待突破[N];经济参考报;2005年
3 记者 周学成 整理;我国最大碳纤维产业基地现雏形[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何莉娜 胡小亮;国内首款2MW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问世[N];科技日报;2014年
5 通讯员 俞慧友 何莉娜 胡小亮;国内首款2兆瓦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研制成功[N];中国电力报;2014年
6 何莉娜 胡小亮;2MW超低风速碳纤维叶片问世[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记者 翁国娟;国产碳纤维复材电动车驶上舞台[N];中国化工报;2014年
8 刘一滨;碳纤维经编应用前景好[N];中国建材报;2010年
9 毕鸿章;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用于机械时钟指针[N];中国建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罗兵;材料瓶颈尚未突破[N];中国质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嵩;短碳纤维增强工业原铝复合材料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王彦明;短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潘月海;碳纤维增强的聚酰亚胺在人工关节应用中的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磊;连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戴科伟;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莫来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易增博;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4 刘野;机械搅拌法制备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侯婷;激光透射扫描制备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基复合材料[D];吉林大学;2016年
6 任小珍;树脂基碳纤维单层板电热效应特征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7 万喜伟;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王晓华;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孙小岚;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10 张宇;短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3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05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