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二维材料衍生结构气体传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4:13
【摘要】: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独特的电子结构,优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虽然因其原子层结构带来的高表体比和强表面活性等特点,使二维材料在实现高性能气体传感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二维材料气体传感器仍然普遍面临着选择性差,响应灵敏度低等缺陷,因此探究新型材料和器件结构将会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对此本文创新型的引入了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和黑磷/氮化硼/二硫化钼异质结二维衍生结构,深入地开展了其在气体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黑磷/氮化硼/二硫化钼化敏栅极气体传感器的气敏特性,该结构是以黑磷为化敏栅极材料,氮化硼为介质材料,二硫化钼为沟道材料堆叠而成。黑磷-顶栅场效应晶体管拥有优越的晶体管性能,亚阈值摆幅低至103 mV dec~(-1),而开关比高达10~7(V_(ds)=1 V)。在气敏测试中,黑磷-化敏栅型气体传感器对NO_2表现出很高的灵敏度,对于10 ppb的NO_2,响应灵敏度达到了8.21%,检测极限为53 ppt。另外对比四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易挥发性气体,该气体传感器对二甲基甲酰胺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选择性。2.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的正己烷电阻式气体传感器。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是由液相剥离的石墨烯与PDMS在异丙醇中混合而成,该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与石墨烯含量正相关,电导率逾渗阈值低至0.41 wt%。当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45 wt%时,对正己烷的检测极限达到了200 ppb,并且拥有非常好的可重复性。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且灵敏度高,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图文】:

场效应,栅极,二维材料,原理


.2.1 二维材料基础及应用现状二维材料[8]通常是指一类横向尺寸大于 100nm,但只有单个或多个原子厚度纳米材料。目前研究的成果表明相对于他们的体状形态,只有原子层厚度的二材料拥有很多超乎预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二维材料拥一系列特有的性能[9]。首先,二维材料中的电子被限制在平面区域内,这种电输运的模式对材料电学性能的提高非常有利,同时也为凝聚态物理、电子/光子器件等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第二,二维材料的厚度可以薄至几原子层,甚至是单原子的厚度,这种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得组成材料的大量原子曝露在表面,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通过表面修饰、官能化和掺杂等方法对二维料的性质或功能进行调控。第三,二维材料面内独特的强共价键和原子层厚度,使他们具有非常优越的机械强度、柔韧性和透光度等特点,而这些优势也加速动二维材料在下一代电子柔性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二维材料拥有非常的表体比,因此在与材料表面化学相关的领域,例如催化、超级电容和气体传等,也预示着二维材料同样拥有广泛的应用潜力[10]。a) (b)

示意图,石墨,光学响应,量子转换效率


1-2 (a)石墨烯-透明顶栅 BP-场效应晶体管示意图;(b)100 nm 厚度的黑磷本征光学响应及外部量子转换效率;(c)黑磷光探测器对光信号的响应第二,得益于面内强共价键和原子层的厚度,二维材料具有其他传统更加优的机械强度、柔韧性和透光度。例如高至 42 Nm-1和 1.0 TPa 的抗断强度和杨模量[14],表明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厚度最薄、机械强度最高的材料,在0%弹性形变的情况下,石墨烯依然能保持结构完好,没有发生断裂,也表明了墨烯具备非常好的柔韧性。此外,由于拥有相似的晶格结构,也预示着其他二材料同石墨烯一样有者类似的优越机械性能,例如单层 MoS2测得的杨氏模量达 270 GPa,这要优于它对应的块状形态(~240 GPa)和传统钢铁材料(~205Pa)。[15]除了机械强度和柔韧性,二维材料也有随厚度减小而增大的光学透明,,研究结果[16]表明石墨烯对白光的吸收比仅有~2.3%,而低至~0.1%的反射比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意味着约有 97%的白光可以透过石墨烯。另外有报道利石墨烯作为透明顶栅电极,黑磷对光的响应灵敏度高达 657 mAW-1,带宽超过 3 GHz,如图 1-2c 所示[17]。同时具备优越的机械强度、高柔韧性、光学透明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212;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卫济;孙鹤;徐光;赵全;;气体传感器综述[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年02期

2 梁家铭;余隽;吴佳蕊;程春雨;吴昊;周君伟;唐祯安;;面向微热板气体传感器的控温采集无线节点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6年12期

3 樊德强;吴征艳;蒋曙光;邵昊;王凯;胡珊珊;;基于无线通信煤矿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方法研究[J];煤炭技术;2017年10期

4 官修龙;刘丽;何越;王连元;;新型共平面微气体传感器微热板的优化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7年09期

5 康琛笠;张熹;;基于神经网络的矿用气体传感器多路智能校验仪的研发与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6 单晓t@;教传艳;;浅析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J];数码世界;2018年03期

7 周述良;;气体传感器技术及发展现状[J];价值工程;2012年01期

8 宋柏;刘志军;;矿用气体传感器检定装置的研制[J];工矿自动化;2010年03期

9 赵应艳;王育波;;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2期

10 ;气体传感器[J];传感器世界;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志龙;李敏;徐宋曼;张文楷;于浩雄;刘欢;;溶液法制备高灵敏、低功耗半导体电阻式气体传感器[A];TFC'15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卢革宇;刘凤敏;孙彦峰;梁喜双;高原;孙鹏;全宝富;;全固态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A];真空电子技术—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专题[C];2013年

3 徐冬梅;;新型智能气体传感器分析设备[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4 刘志军;;矿用气体传感器校验装置[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伟伟;耿秀梅;郭玉芬;刘立伟;;基于石墨烯的高灵敏度一氧化氮气体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苑文静;石高全;;基于化学修饰石墨烯的高灵敏度二氧化氮气体传感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C];2013年

7 魏广芬;唐祯安;陈正豪;余隽;王立鼎;;微气体传感器的稳定性测试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5年

8 John Warburton;;资料1:先进气体传感器技术助力化学工业控制工厂排放物[A];2014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董小鹏;付松年;游佰强;;采用新型相关光谱法的光纤气体传感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10 谢晓;王文;刘明华;何世堂;;用于气体传感器的声表面波谐振器型振荡器性能的实验分析[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柏林邋张兆军;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2 柏林;我掌握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记者 常丽君;智能气体传感器探测化学药品更灵敏[N];科技日报;2012年

4 董亚秋;中航智控与俄罗斯Optosense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荣;航星股份计划首轮融资3000万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6 高辰;物联天下 传感先行[N];人民邮电;2013年

7 记者 王小龙;掺硼石墨烯可制成超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诸玲珍;物联天下 传感先行[N];中国电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苏江;拒绝500强收购的远见和回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郑州高新区上市工作取得重大突破[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尚怡;氧化锡基气体传感器气敏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2 杜永刚;碳基气体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谭健峰;镂空分级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设计制备、气敏性能与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冲;基于分等级结构三氧化钨的二氧化氮气体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刘凤敏;SnO_2及其复合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修饰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魏广芬;基于微热板式气体传感器的混合气体检测及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艳丽;低维半导体氧化物的合成及气体传感器的研制[D];湖南大学;2005年

8 肖韶荣;大气监测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何月华;NASICON材料的气敏及发光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颜丙勇;碳纳米管电离式气体传感器的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思罡;二维材料衍生结构气体传感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闫贺艳;SnO_2基MEMS型CO气体传感器[D];郑州大学;2018年

3 张继桃;锌基氧化物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周欣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与改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5 申婧丽;掺杂和异质结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性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李丹;分等级氧化锌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刘锐;二维氮化碳/石墨烯气体传感器的制备、表征及选择性检测NO_2和SO_2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8 李光耀;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膜硫化氢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9 敖萨仁;Ga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气体敏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张路;新型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几种肺癌标志VOCs检测中的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1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91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