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仿生结构化石墨烯多功能表面的制备及集水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20:09
【摘要】: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为了应对缺水,自然界中诸多生物经过亿万年的发展,进化出了水滴收集和输运的特殊能力。例如蜘蛛丝的纺锤结、仙人掌的尖端结构和沙漠甲虫背部的梯度润湿图案,能够使水滴在润湿梯度和拉普拉斯(Laplace)压力驱动下定向输运,大大提高了集水速率。幸运的是人类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通过模仿这些生物的体表结构特征来制备人工集水表面并实现水滴的定向输运,这一表面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微流控芯片、自驱动执行器和热交换器等液体处理装置中。然而为实现这一目的,传统的材料和加工方法通常成本较高、加工工艺复杂、表面稳定性较差,难以大规模生产,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耦合多种生物原型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和二维石墨烯为原材料,结合简单的浸渍涂布法、激光刻蚀、机械切割和超声处理,分别制备了一维仿生纤维丝、尖端梯度润湿表面、网状梯度润湿表面、辐射状梯度润湿表面以及Janus软体驱动器,并且深入研究了不同润湿表面的集水性能、润湿性调控机制、液滴定向输运行为以及Janus驱动器的工作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受蜘蛛丝纺锤结的启发,我们结合PDMS和石墨烯(Graphene:G)通过简单的两次浸渍涂布法制备了具有多级纺锤结结构的一系列仿生纤维丝,通过调控表面润湿性实现液滴行为的控制。在特殊的纺锤结结构上,水滴在Laplace压力和润湿梯度作用下,由结点向纺锤结运动。而当纺锤结中间区域在激光刻蚀处理转变为超疏水态后,水滴在润湿梯度作用下向结点运动,实现了水滴的逆向运输。研究结果表明,纺锤结尺寸和润湿梯度方向能够有效地调节微小水滴的运动,在水滴的聚集和输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2)受仙人掌倒刺结构和沙漠甲虫背部非均匀润湿图案的启发,我们结合PDMS和G通过激光刻蚀和机械切割设计了一种具有尖端结构的仿生表面,使微小液滴可以在梯度润湿的驱动下向亲水区域运动。水滴在20~o尖端轨道上的运动速率最大,为2.42mm/s;此外,激光刻蚀制备的多孔石墨烯表面可通过调谐温度产生明显的润湿性变化。经过高温处理后的尖端表面集水速率最大,可达2.75 g/cm~2·h。(3)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受蜘蛛网和沙漠甲虫背部非均匀润湿图案的启发,我们以铜网为基底制备了一种特殊的仿生混合润湿表面;铜网上沉积的PDMS/G膜在经过激光刻蚀和超声震荡后,成功制备了包含有疏水区和超疏水区的混合润湿表面;在激光的作用下,由于PDMS/G膜的热解和固化,铜网表现为超疏水性,超声震荡后,裸露的铜网呈现疏水性;因此,由于润湿梯度的作用,所制备的混合润湿表面可以快速驱动微小水滴向更润湿的区域运动,集水速率高达5.4 g/cm~2·h;此外,PDMS/G表面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如优异的抗腐蚀、抗紫外线暴露和抗油污染能力,而且磨损区域通过灼烧处理可以进行修复。(4)以仙人掌的针状刺和沙漠甲虫背部的湿润梯度图案为灵感,结合激光刻蚀和机械切割,在不同湿润表面上设计了超疏水辐射图案;在亲水表面上辐射图案驱动微小液滴向更亲水的尖端区域运动,液滴呈现由圆心向边缘运动的单向输运状态;研究表明,亲水疏水区域的面积比为1:1的功能表面集水速率最大,约为3.075 g/cm~2·h;在超疏水表面上辐射图案则促使水滴沿着尖端形状运动到圆心,并将水滴储存在圆心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经激光刻蚀的PDMS膜具有Janus膜的特征能够实现油驱动响应,通过机械切割设计了锯齿状、花瓣状的软体平台,成功制备不同结构的油敏驱动器,花瓣状软体驱动器充当机械手时能够转移运输目标物体;具有不同润湿性表面的Janus驱动器表现出不同的溶胀行为,在不同的介质中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因而有望成为新型软体驱动器的候选材料,同时也可以实现油/水混合物和乙醇间驱动开关的转换。
【图文】:

过程图,紫外光,液体,过程


第 1 章 绪论球状,表现为疏水特性。而固体表面能的大小取决于其表面官能团,包括疏水官能团和亲水官能团。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化学组分实现表面润湿性的调控。Tan 等人[95]利用硬脂酸 (stearicacid,Sa) 功能化的 TiO2纳米颗粒和全氟十八酸包裹水滴成功制备了一种光响应液体弹珠,在没有紫外光照射下该液体弹珠可以保持完整,但暴露于紫外光照射下几分钟后便会坍塌 (图 1.1)。这是由于 TiO2具有良好的光响应润湿性,紫外光照射下形成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对会向金属氧化物表面迁移[95]。表面电子与表面吸附的氧气反应形成超氧阴离子,而空穴可减少二氧化钛晶格中的氧阴离子,释放氧气并产生氧空位,水分子被吸附到氧空位中,并在 TiO2表面解离形成羟基,从而增加亲水性[96]。

棉纤维,网状聚合物,释放行为,水滴


(a)浸润态和(b)干燥态的PNIPAAm棉纤维的扫描电子显微(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图像;(c)在23oC和40oC下所得织物的WCA的可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书健;;恒利宝 石墨烯锦纶引领者[J];纺织科学研究;2019年08期

2 刘刚铄;戴树玺;高亚鸽;顾玉宗;;缺陷态结构:开启石墨烯特殊性质和应用之门的钥匙[J];材料导报;2019年19期

3 周文韬;;浅谈石墨烯在生产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9年07期

4 南风;;2019石墨烯企业100强[J];互联网周刊;2019年16期

5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专访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刘忠范院士及他的团队[J];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08期

6 闫守文;;石墨烯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9年08期

7 张霞;黄刚;周超;袁小亚;贺俊玺;冯曼曼;刘昭;;石墨烯在沥青复合材料中的研究现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7期

8 钱伯章;;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6年01期

9 ;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在常州投运[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10 ;石墨烯标委会拟成立 石墨烯标准化制定企业待定[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瑞光;李亚男;张邦文;;功能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A];2019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2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3 刘东;李丽波;由天艳;;电化学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催化氧气还原反应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王莹;刘子顺;;通过缺陷设计实现石墨烯的自发卷起和组装[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5 高超;方波;;石墨烯宏观组装及多功能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6 李永军;杨阳;戴静;黄晓宇;;功能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及石墨烷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O:共价骨架高分子与二维高分子[C];2017年

7 梁秀敏;江雷;程群峰;;仿生石墨烯纤维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8 方浩明;白树林;;三维石墨烯填充高导热弹性体[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C];2017年

9 许亮;邹聪;董鉴锐;张兴权;罗铭;左明明;曹振兴;;氧化石墨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K:高性能高分子[C];2017年

10 张学薇;徐晨;汪洋;尹少骞;王韫璐;赵沛;王宏涛;;石墨烯转移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彬;石墨烯将怎样改变通信?[N];通信产业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倪伟;石墨烯概念持续升温[N];中国证券报;2019年

3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诺奖得主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重庆石墨烯产业大有可为[N];重庆商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樊小帅;石墨烯引领采暖新风尚[N];延安日报;2019年

5 宗华;科学家发明石墨烯染发剂[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通讯员 谢桂玲;加快推进石墨烯产业发展[N];厦门日报;2019年

7 记者 尚丽;石墨烯增效复合肥为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N];大同日报;2019年

8 特派记者 师琰;东旭光电联手曼大合作开发悬浮传感芯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9 本报记者 李禾;中英联手攻关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N];科技日报;2019年

10 马琳 商龚平;我国石墨烯产业化亟需迈过三道坎[N];中国航空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Mehboob Hassan;[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彭鹏;功能性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场效应性能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陈栋;半实物仿真系统中电磁目标模拟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4 陈博;石墨烯及其衍生材料海水淡化输运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5 孙琛;基于石墨烯等离子体的多窗口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及纳米天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王霄鹏;功能化石墨烯基材料用于能源存储与转换[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7 姜越;石墨烯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鹏;功能化石墨烯—杯芳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郭辉;金属表面上外延石墨烯的硅/锗及其氧化物插层与结构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年

10 王子莹;半导体氧化物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面调控及其室温NO_2气体传感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娜娜;类石墨烯MoS_2储钠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2 吕智敏;多氨基凝胶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3 赵娟平;单层石墨烯电子结构、光学与热力学性能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

4 赵世亮;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工艺设计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9年

5 张珂;低温等离子体制备氮掺杂石墨烯基电极[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6 石凯;石墨烯基二维纳米材料层间调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9年

7 曹祥康;石墨烯纳米片/环氧富锌复合涂层防腐性能及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8 师睿;多羧酸配位稀土发光配合物及其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荧光和抑菌性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9 王元江;石墨烯改性及其吸附阿司匹林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10 邱硕;稀土钐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98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698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8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