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低维薄膜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4:03
【摘要】:低维薄膜材料为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目前,在固体表面进行有机分子自组装已被证明是制备此类低维纳米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机分子自组装薄膜能通过表面/界面效应对半导体表面进行功能修饰,或者其本身就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而且由于具有易于控制,可定制材料以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等优点,以及在半导体材料的性能调控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因而有机分子自组装薄膜在半导体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除了有机分子自组装薄膜材料以外,二维材料及其衍生的范德瓦异质结和纳米带材料也可视为一类低维薄膜材料。通常二维材料由于晶体维度的下降和对称性的改变往往展现出异于体相的光,电,磁,热,力学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故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近年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此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新型二维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预测。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两类低维薄膜材料:CoPc/Bi(111)吸附体系与一维碲纳米带材料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主要针对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与低维薄膜材料联系密切的表面科学学科,其中重点叙述了表面/界面效应的概念与应用。此外对分子自组装薄膜材料和二维材料的的研究状况和应用作一个概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包括Hohenberg-Kohn定理和Kohn-Sham方程,以及密度泛函理论的核心问题:交换关联泛函,接着介绍了近几年发展的几种范德华修正方法。最后我们还介绍了常见的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软件包。第三章主要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结合光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CoPc/Bi(111)吸附体系的电子性质。首先进行吸附能的计算以确立CoPc/Bi(111)吸附体系的最稳定吸附构型。计算了CoPc分子吸附前后的电子态密度以及差分电荷密度和Bader电荷并进行了相应分析,以揭示界面的电子结构和电荷转移机制。最后结合光电子能谱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第四章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单层与双层碲纳米带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子结构性质。首先计算碲纳米带的形成能,以确定影响其热力学稳定的因素。接着计算了各类型碲纳米带的能带结构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第五章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B383.2
【图文】:

衬底,分子自组装,结构重组,相互作用


在固体表面上进行分子自组装受到分子与分子,吸附分子与衬底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其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具有非共价键特征的弱相互作用,如氢键、vdW 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π-π 相互作用,其复杂程度远大于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共价键相互作用[6]。这种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使得自组装体系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此外,由于衬底的存在,分子自组装薄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很大程度受到薄膜与衬底界面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例如Tzu-Chun Tseng 等人发现,在金属表面与四氰基对醌二甲烷分子层之间的界面上的电子转移,会导致界面的有机分子和金属表面产生实质性的结构重组,而这些结构重组又会通过新形成的应力场来调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7]。总的来说,分子与分子,吸附分子与衬底之间的这种协同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分子的排列方式,进而决定了薄膜的宏观构型。这为分子自组装薄膜的制备提供了多样的调控手段,如改变分子的构筑单元,衬底表面的化学成分和原子结构以及衬底温度等等。

二维材料


第 1 章 绪论22]。不限于由单质元素组成的二维材料,对于其它具有层状结构的二合物,如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M金属碳(氮)化物(MXenes)等,它们的单层结构也逐渐被发现或合成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的庞大二维材料家族(如图 1.2],且随着实验条件的快速发展,将会有新的二维材料成员不断地加维材料涵盖了从范德华固体、绝缘体到半导体再到金属,甚至是超导此,相比于体相材料,这些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使率大大提高。同时超薄的厚度赋予了它们很强的电子性能、机械灵活等优点。所有这些使得二维材料有着前所未有的应用潜力。

纳米带,电子性质,石墨,性能


石墨烯纳米带是最典型的例子,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切割可以得到扶手椅型(Armchair)和锯齿形(Zigzag)的纳米带。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扶手椅型纳米带是一个半导体,且带隙与宽度成反比关系(见图 1.3(a)的左侧)[27, 28]。在其它二维材料的纳米带,如磷烯纳米带,也发现类似的比例关系[29]。而锯齿形纳米带则具有磁性,表现出单边铁磁性,双边反铁磁耦合的独特性质(见图 1.3(a)的右侧)[28]。有趣的是,如图 1.3(b)所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锯齿形纳米带表现出半金属的特性[30]。类似地,h-BN 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能够通过外加电场进行调节[31]。因此,对于半导体或绝缘体的纳米带,外加电场实现对其电子性质进行调控的一致简易有效手段。总的来说,二维材料的纳米带由于存在边缘电子态,呈现异于本征二维材料的电子性质,因而为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性能优异的新型薄膜材料[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2年02期

2 孙朝霞;;全国光学功能薄膜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度标准化工作会议暨行标审查会在济南圆满举行[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1期

3 ;美国成功发明出可变色薄膜材料[J];河南化工;2013年07期

4 刘江龙,邹至荣;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薄膜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1年10期

5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第44次活动[J];学会;2001年04期

6 王怀文,亢一澜,富东慧;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技术进行薄膜材料断裂问题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2期

7 夏德宏,吴永红,李树柯;薄膜材料的热辐射穿透深度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8 胡江川,王万录,马平,陈松林;几种紫外薄膜材料的阈值场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9 史芳;赖欣;崔春华;何见超;毕剑;高道江;;功能薄膜材料的环境协调性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9期

10 龙斌;;韩国开发出使薄膜材料领域研究成果最大化的高速研究技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施立群;承焕生;王建中;李嘉庆;张杰雄;;核分析技术在薄膜材料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维民;翁立军;薛群基;;空间润滑薄膜材料与技术[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刘书田;许卫凯;董炎章;;左手薄膜材料的设计优化[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蔡s

本文编号:2746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46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