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光学与化学疗法协同的纳米体系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20 13:47
【摘要】:目前,耐药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和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两大威胁。基于抗生素的化学疗法及基于小分子抗癌药物的化学治疗是治疗细菌感染和肿瘤常用的手段。然而,小分子抗生素和药物,往往为疏水性的,且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其易被血液清除,且容易引发高的系统毒性。将化疗药物装载于纳米体系中,可利用纳米材料的EPR效应,增强药物对细菌感染部位或肿瘤的靶向性,提高治疗效果。单一的化学疗法,由于细菌及癌细胞的耐药,往往需要使用更大的剂量。光疗法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可引发活性氧或过高热的产生,发挥光动力或光热治疗效果(PDT/PTT),由于其非侵入性,时空可控性和不易引发耐药等优势,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将化学疗法与光疗法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疗法和光学疗法的优势,实现低剂量高效率的细菌杀伤和肿瘤治疗。我们针对目前基于纳米载体的协同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的光学与化学疗法协同的治疗体系,用于实现有效的耐药菌的杀伤和肿瘤治疗:1.我们首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按需”给药的植物油运载的纳米体系以用于治疗多药耐药细菌感染。作为一种绿色的杀菌试剂,植物油对环境和动物无害,具有光谱杀菌效果且作用机制多样,不易引发细菌耐药。该纳米体系(CA@AuMN-HA)有大的植物油运载量并可以克服植物油水溶性差,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提高植物油的生物利用率。细菌感染部位过量的透明质酸酶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可提高植物油对细菌感染部位的特异性。另外,该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光热效果,即可以促进植物油在靶向位点的释放,又可与植物油协同杀菌,大大提高该杀菌体系对细菌的杀伤效力。该体系对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明显的杀伤效果,且对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的杀伤效果要明显优于革兰氏阴性菌。该协同杀菌体系可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葡萄球菌引发的小鼠背部伤口感染并明显的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该体系对哺乳动物正常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在活体内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考虑到目前不断出现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我们相信基于这种新兴绿色抗菌试剂—植物油的协同杀菌体系有望为治疗皮肤相关细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长时有效的解决方案。2.我们首次构建了一种近红外调控自摧毁的基于巨噬细胞的药物运载体系,用于增强的肿瘤趋向性的协同治疗。该体系载药量大,在血液循环中无药物提前泄露,可防止载体细胞功能和活性受损。到达肿瘤部位后,可发挥多重酶活性,自促进产生氧气以缓解肿瘤缺氧。在近红外光调控下,可引发载体细胞自摧毁,以充分释放载药纳米载体。响应肿瘤细胞内的pH和H202释放药物,并产生Mn2+,发生类芬顿反应产生ROS,进一步增强化疗效果。另外,纳米载体在近红外光照下的光热和光动力效果,可与化疗协同,用于增强的协同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到达肿瘤部位后,近红外光照引发纳米载体产生的过高热和活性氧摧毁载体细胞,避免了载体巨噬细胞向促瘤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方向的转变。该体系中,巨噬细胞内吞载药的纳米体系后,其细胞活性和肿瘤趋向的迁移能力并未受明显影响,因此MMDM具有良好的肿瘤趋向性。由于具有上述优点,该基于巨噬细胞的药物运载体系对小鼠活体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体系可明显抑制4T1细胞引发的小鼠乳腺瘤的生长,甚至完全清除。3.我们基于DNA燃料分子机器构建了一个不需要核酸酶催化和额外荧光标记的目标循环放大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端粒酶活性的高灵敏检测。在该体系中,当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存在时会催化端粒酶引物链TS产生端粒酶反应产物(TRP),而TRP可作为催化剂,引发改DNA燃料分子机器的运行,使H 1与H 2可快速大量的形成杂交双链,进而产生大量可形成G四链的末端结构,在含钾盐的体系中形成G四链,与NMM结合产生荧光信号,从而可实现端粒酶活性的荧光检测。使用该体系,对于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低至单细胞提取物水平,该检测限明显低于之前报道的很多检测方法。另外,该体系可灵敏的区分出具有不同端粒酶活性的多种癌细胞系,并用于端粒酶抑制剂的有效筛选。并且,将DNA燃料分子机器的概念引入到该检测体系中,可以实现无需外加核酸酶催化的循环过程并使荧光信号的显著放大。该方法无需提前进行任何荧光标记,整个反应加检测过程在两小时内即可完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19;TB383.1
【图文】:

示意图,光化学,示意图,肿瘤


转移两个过程。光动力效应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光,光敏剂(PS)和氧气三逡逑个要素。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PS吸收光能量,使其电子由低能轨道跃迁逡逑到高能轨道,实现PS由基态向激发态的转变[2()](图1-1)。处于激发态的光敏剂逡逑将能量转移给氧分子形成活性氧自由基(ROS),如单线态氧(102)羟基自由逡逑基(邋OH)和超氧阴离子(CV)邋ROS有强的氧化性,可氧化相邻的脂质,蛋逡逑白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引发细胞的氧化损伤。当这一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引逡逑发细胞死亡。PDT对于早期或病灶部位较小的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逡逑对于晚期的固体肿瘤,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高强度的PDT会引发肿瘤逡逑处的血管损伤,引发促血管生成的各种信号分子上调,最终引发肿瘤复发和转移逡逑[21]逡逑0逡逑2逡逑

药代动力学,信号通路


逦第一章绪论逦逡逑位的靶向性,在纳米载体的表面,连接了具有肿瘤靶向和穿透能力的小肽F3。逡逑修饰F3的纳米粒子,相比较于不修饰的,在体外实验中,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逡逑结合能力,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且在活体实验中,修饰有F3的纳逡逑米载体在肿瘤部位的聚积量更大,从而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逡逑PDT在引发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同时,会引发肿瘤血管的损伤,并导致逡逑缺氧和氧化压力增加。这些过程都会上调血管生成因子如低氧诱导因子1逡逑(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的表达,这逡逑些信号因子被认为是与肿瘤的复发相关。将PDT抑制这些信号因子的小分子抑逡逑制剂结合,可以提高抗肿瘤的效果[3944]。Broekgaarden等人合成了含HIF-1抑制逡逑剂(吖啶黄)与光敏剂锌酞菁(ZnPC)的共负载的阳离子脂质体,在正常氧含逡逑量和缺氧的条件下,用于表皮癌的治疗[39](图1-3)。由于肿瘤部位的缺氧及PDT逡逑过程中导致的氧含量的降低,激活低氧诱导因子1邋(HIF-1)的表达,使肿瘤细逡逑

示意图,固体,光动力学,纳米探针


激活的体系,用于PDT与化学疗法协同治疗[3()]。叶酸靶向的纳米载体被肿瘤细逡逑胞内吞后,释放喜树碱,用于化学治疗。肿瘤过表达的CaB可引发小肽断键,逡逑使Ce6恢复荧光和光动力效果,可用细胞成像以及PDT治疗(图1-4)。文中分逡逑别用了表达叶酸受体的人源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以逡逑及不表达叶酸受体的人肺癌细胞(A549)来证明纳米载体的靶向运输。通过共逡逑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证明了该纳米体系对具有叶酸受体的癌细胞具逡逑有特异性。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实了这种MOF纳米载体可以有效的用于CaB刺逡逑激响应的成像和高特异性的PDT与化疗的高效协同抗肿瘤。逡逑()邋s逦\^邋Ce6-Peptjde逡逑*逦m逦Cathepsln邋B逡逑NH2^IIL.101(Fe)逦CPC@MOF逦y邋FAreceptor逡逑q!产^幕>逡逑(B)Py逡逑?逡逑Photodynamic邋therapy邋,逡逑图1-4邋(A)制备多功能的CPC@MOF纳米探针及(B)组织蛋白酶激活的癌细胞成逡逑像和化学-光动力学协同治疗的示意图|M|逡逑固体肿瘤内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血管畸形生长,导致固体肿瘤内缺氧。缺氧会逡逑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群,关芳兰;氧化锌纳米体系的微观形貌及稳定性研究[J];印染;2005年17期

2 吴迪;齐隽;;介孔硅基活性氧可控释放纳米体系及其抗肿瘤应用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11期

3 宋元博;宋策;于丽;;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8年12期

4 刘一星;余亚斌;张丽;全军;;纳米体系中发光能隙展宽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5 卢卯旺;;磁调制半导体纳米体系中电子自旋输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6 张立德;认识自然的一个新层次——纳米体系[J];高科技与产业化;1994年Z1期

7 张悦;于Ya;王永健;;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8年05期

8 周宏博;;聚合物纳米体系在药物和基因载体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5期

9 张光富;曾专武;邓曙光;杨冰;;反铁磁耦合纳米体系磁特性的微磁学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张军;王炎;薛金辉;王中慧;邓晨华;;磁性纳米体系形状各向异性效应的微磁学模拟[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宏;田利金;M.M.Groeneveld;孙雅娟;孔祥贵;;纳米体系中的超快元激发:表面和体内效应[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高鹤;赵宏康;;光子辐射下纳米体系的Kondo与Fano共振[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水珠;曾钫;;高分子纳米体系的制备及检测与成像[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C];2017年

4 李秀平;李沙瑜;王双青;杨国强;;掺杂纳米体系的高效能量传递及发光波长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曹勇;苏方正;倪吉;孙浩;范康年;;氧化物载金纳米体系催化的绿色氧化与还原[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钱程根;陈宇雷;俞计成;朱莎;丰培坚;张宇琪;沈群东;;共轭高分子多功能纳米体系用于神经递质传感和药物输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7 文莉;古萍英;周剑章;傅锦坤;姚炳新;林仲华;;细菌吸附还原法制备纳米金颗粒[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8 吴迪;侯娜;李莹;李志儒;;新型超碱金属的理论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康鹏;侯朋飞;毕娇娇;;基于分子和纳米体系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A];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张宇琪;张晨;贡佳;尹德政;刘韵;沈群东;;基于共轭高分子和天然大分子的荧光载药纳米体系[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陈彬;细微之处见真功[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盼盼;光学与化学疗法协同的纳米体系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陈元平;介观纳米体系的电子输运性质[D];湘潭大学;2007年

3 曾杰;基于零维纳米体系的结构设计与构筑、性能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冯超;含弱相互作用碳基纳米体系的密度泛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5 全军;介观纳米体系中的电磁场响应[D];湖南大学;2010年

6 翟应腾;纳米体系和半导体能源材料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丁涛;Si(001)表面硅化铒纳米体系的生长及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谭凯;金属、合金纳米体系的计算与模拟[D];厦门大学;2002年

9 李飞;复合功能型酸敏纳米药物运载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10 易江;蛋白质β-胡萝卜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冉;共掺杂光敏剂介导的纳米体系用于增强黑色素瘤的光动力治疗[D];郑州大学;2019年

2 宁倩;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microRNA-122共传递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协同抗肝癌作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7年

3 王俊侠;红外光超敏响应的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黄灿;果胶钙—多柔比星大分子前药纳米传递体系的制备及表征[D];南华大学;2017年

5 黄璐;两种纳米体系的构建与抑菌性能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雅琼;Ag@SiO_2/LaF_3:Eu~(3+)纳米体系的制备及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欢;糖酯的分离制备及其对磷脂型纳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叶伏秋;低维纳米体系载流子弹性输运性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崔芒芒;超分子纳米体系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靶向肝癌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10 赵令晖;In_2S_3/Ag/TiO_2三元纳米体系光催化降解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63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763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