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锑薄膜制备及其光伏器件性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83.2;TM914.4
【图文】:
体特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电阻率大约在 10-3-108导体和杂质半导体,本征半导体只有极少的电子或空穴非平衡载流子会迅速地复合,在制备太阳能电池器件 等)掺杂。很多情况下,半导体会因为自身的材料特,N 型半导体内部的电子浓度较大,P 型半导体的空和正负电极构成。当 P 型和 N 型半导体不接触,各用,空穴或电子自由分布;当两者相互接触后(图 1-1 型半导体扩散,N 型半导体中的电子向 P 型半导体扩处复合。然后,P 型半导体的界面附近区域失去了空穴N 型半导体处剩下正电中心,正负电荷形成了一个由 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向 P 区漂移,电子会向 N 区漂移多子的扩散和少子的漂移达到平衡时,会在接触的界即形成 PN 结[3]。
穴会向 P 区漂移,于是 P 区的电势就高于 N 区,从而形成了光生电动势,在两端电极处就产生了电压,外接负载时就对外做功,形成太阳能发电。然而能量小于禁带宽度的光子无法被吸收利用,通常会透射出去或者发热损失;能量过大的光子能够激发电子进入导带中的更高能级,然后放出声子而跃迁到平衡态,也能贡献光电流,但会损失部分能量。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会包含 PN 结,透明电极和背电极。太阳能电池对光的吸收除了受到带隙的限制外,还会受到 PN 结及多层材料的影响[4]。光线被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图 1-2(b)):光线 a 是受光面的反射及电极的吸收,这部分光未能照射 PN 结,无法被吸收;光线 b 一般为短波的光,能量较强,能够在电极附近被吸收产生电子空穴对,但与耗尽区的距离较远,通常自身复合,也无法被利用;光线d 的吸收在耗尽区内产生电子空穴对,能够直接被电场分离,产生电压;光线 c 和 e虽然由中性区吸收,但是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耗尽区,可以被利用;最后部分光线透过了 PN 结而造成损失[5]。由此可见,采用高吸光性能的材料,同时增加耗尽区宽度,减少反射和透射损耗将会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获得高效率的光伏器件。
图 1-3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图。根据二极管的特性及电路基本理论可以计算得到 J-V 关系[6]: = 0exp( ( ) ) 1 (1-1)其中,J0为反向饱和电流,q 为电子电量,A 是二极管品质因子,kb是玻尔兹曼常数,T 是绝对温度。为了方便分析和计算相关参数,我们对公式(1-1)进行求微分并简化得到公式(1-2)[7]。d d = ( )1(1-2)从公式(1-1)可以看出,当外加负载处于短路状态时,输出电压 V=0,由于 Rsh较大,此时JSC近似等于光生电流JL[8]。根据对电压的微分可以得到1/Rsh= dJ/dV(V=0)通过短路电流附近的伏安变化率即可计算 Rsh。当器件处于开路状态时,输出电流 J=0,根据公式(1-2)可以得到,Rs=dV/dJ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只初;;太阳电池的新进展[J];太阳能;1987年02期
2 周志华;叠层电池糊化条件的选择[J];电池;1988年03期
3 郑峰;谈谈制作叠层电池的探索与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02期
4 万志伟;李愿杰;袁小武;;GaAs叠层电池芯片接收器的表面贴装工艺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17年01期
5 张若云;黄仕华;何绿;郝亚非;;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的模拟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6年04期
6 蔡宁;耿新华;赵颖;张晓丹;陈培专;陈新亮;张德坤;岳强;熊绍珍;;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中间层的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9年03期
7 向贤碧;廖显伯;;砷化镓基系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的发展和应用(4)[J];太阳能;2015年09期
8 杜鹏;张军芳;李辉;杜晶晶;薛俊明;李同凯;;非晶硅/非晶硅锗叠层电池器件结构优化与制备工艺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7年09期
9 朱锋;赵颖;魏长春;任慧智;薛俊明;张晓丹;高艳涛;张德坤;孙建;耿新华;;薄膜非晶/微晶叠层电池中NP隧穿结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峰;;非晶硅和微晶硅叠层电池生产线在津建成投产[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贤碧;常秀兰;廖显伯;杜文会;;GaAs基系Ⅲ一V族叠层电池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向贤碧;;QE测量在叠层电池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红成;林璇英;曾晓华;魏俊红;黄锐;;非晶硅氢合金薄膜叠层电池结构的计算机模拟[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腾飞;程沛;王逸凡;杨阳;占肖卫;;底电池可调的高效率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A];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5 苗青青;张锁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化策略[A];2017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6 向贤碧;廖显伯;张忠卫;陆剑锋;王亮新;池卫英;陈鸣波;;p/n型GaInP_2/GaAs叠层电池中GaInP_2顶电池的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惠琼;Alan J.Heeger;;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二分会:有机光伏的机遇和挑战[C];2016年
8 童金辉;熊思醒;周印华;;导电聚合物薄膜的性能优化及其在柔性多结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 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5年
9 周印华;;基于聚合物界面修饰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叠层电池及全塑料太阳能电池[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学宇;吴爱民;胡娟;岳红云;闻立时;;ECR-PECVD制备n型微晶硅薄膜的研究[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河南 席增强;也谈1.5V升压9V代替叠层电池[N];电子报;2019年
2 武汉 王绍华;IGBT管的好坏判别[N];电子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杨明方;给地球做“胸透”[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辉;硫化锑薄膜制备及其光伏器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童金辉;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设计、制备工艺优化和器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晋芳铭;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与性能改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丽燕;单结微晶硅及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的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3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0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