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生物小分子的检测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57.1;TB383.1
【部分图文】:
第一章 绪论的发现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在于自然界中,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利用的一种元素。2, 其存在多种杂化方式如 sp3、sp2和 sp 等,根据其杂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同素异形体)。拉瓦锡做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燃烧实验了相同的物质二氧化碳,因此确定了两种物质中均存5 年,哈罗德 克鲁托(Harold Kroto)等人发现了一种子,其结构与性质都极其稳定,被命名为 C60。这些使得碳材料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2]。
的结构及性质Graphene) 是一种仅仅由碳原子构成单原子层二维纳米材成一个紧密堆积的蜂窝状六边形结构[5](如图 1-2 所示其中一个 2s 轨道上的电子受激发后跃迁至 2pz 轨道, 2px 和 2py 轨道上的电子形成 sp2杂化,这三个成键20°,键长为 0.142 nm[6,7]。形成的六边形网状结构稳定,六边形结构不断增多,石墨烯分子平面在空间上不断向单层石墨烯的厚度大约为 0.335 nm,约为一根头发的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其导热系数远远高于金刚石0 W·m-1·K-1;电子迁移率超出 10000 cm2·V-1·s-1,而电点使得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8-10]。石墨烯在研究领仅是因为石墨烯具有稳定的二维平面六边形结构,更是因化学特性。
自上而下合成法和自下而上合成法[20]。如图1-3 所示,自上而下法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或者其它热处理的方法克服石墨片层之间的范德华吸引力从而制备得到石墨烯的方法,通过该种方法可大批量制备石墨烯,然而,该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其很难获得尺寸受控的单层石墨烯。自下而上合成石墨烯法更为简单,但其需要高温和高压,该法相对来说可以合成得到质量更好的石墨烯,通过一些基质生长法可以制备具有更大比表面积的石墨烯。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图 1-3 石墨烯合成路线图:自上而下合成法和自上而下合成法Fig. 1-3 Synthetic Schematic Strategies of Graphene Preparation: Top Down and Bottom Up(1) 机械剥离法机械剥离法中最常见的是微机械剥离法,其过程是通过物体与高定向石墨之间的摩擦运动,将石墨烯片层“撕扯”下来。2010 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Geim 和 Novoselov利用这种方法首次制备出了单层石墨烯,他们利用一种特殊的胶带在热解石墨中将石墨片层分离出来,然后继续用胶带将石墨片层一分为二,这样不断分离下去最终得到了单层石墨烯,开创了单层石墨烯制备的先河[21,22]。迄今为止,机械剥离法仍是制备单层石墨烯最主要的方法,其优点是制得的石墨烯质量高,能在外界环境下稳定存在且成本低廉;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费时耗力,制备过程中不易控制石墨烯的尺寸。(2) 氧化石墨还原法氧化石墨还原方法是目前大量制备石墨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具体过程为先将石墨经氧化剂如双氧水、硫酸、硝酸等氧化为氧化石墨烯 (graphene oxide),在石墨烯片层之间引入一些含氧官能团,使其间距增大;接着将得到的氧化石墨烯还原为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丹丹;郭长虹;勾兴军;战再吉;;石墨烯增强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燕山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2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vitexin-2"-O-glucoside,vitexin-2"-O-rhamnoside,rutin,vitexin,and hyperoside by HPLC[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抒遥;基于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胆固醇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吴艳;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金龙;单质纳米线牺牲模板的回收及纳米线组装体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吴峰;基于石墨烯、贵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小分子电分析和电催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鹿林;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6年
6 王彩琴;Au-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醇类电催化氧化以及生物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7 付民;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晓娜;石墨烯功能结构的制备和性能及传感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静;以可溶性气凝胶为模板的纳米多孔金属制备方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文静;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SERS)、催化性能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许娟娟;基于碳材料和金属纳米粒子构建的手性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康馨元;石墨烯基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应用[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盼盼;石墨烯/金属纳米粒子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李恒;光电化学刻蚀Pt/Si、Pd/Si电极检测草酸、抗坏血酸[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晓艳;基于碳纳米管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的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徐天奇;石墨烯金属纳米复合物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9 杜蛟;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对生物小分子的电化学检测[D];苏州大学;2014年
10 陈晨;Au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结构控制及性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1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