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几种硬质多功能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与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11:15
   寻找新型超硬多功能材料是物理学与材料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硬度测试发现,材料主要发生体积形变和剪切形变。经研究表明,过渡金属有较高的价电子浓度,较强的抗体积形变的能力,以及有金属、磁性等性能;轻质元素易形成方向性极强的共价键,有较强的抗剪切形变的能力,因此两者结合形成的过渡金属轻元素化合物极有可能具有较强的抵抗体积形变和剪切形变的能力,有望成为超硬多功能材料。在众多的过渡金属轻元素体系中,过渡金属硼化物和过渡金属碳化物是较好的超硬多功能材料的候选体系。这两类化合物不仅有丰富的化学配比,还具有高硬度、超导和磁性等多种性能。由此看来,在这两类化合物中寻找新型的超硬多功能材料,不仅效率高,而且有望发现更多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高压具有使物质结构发生相变、出现奇异的化学配比、增加元素间的化学活性等多种效应。由于高压效应影响,可以产生新材料,新材料往往具有致密的结构和优异的功能性。例如金属钠在高压下变成宽带隙的绝缘体;单质氧和硫在高压下成为超导材料;我们课题组首次在高压下发现了具有高温超导性的H3S结构,200 GPa压力下超导温度高达200 K,并得到了国外实验的证实。这些研究实例都可以说明高压是发现新型功能材料的有效途径。基于高压这一有利条件,我们对几种过渡金属硼化物和过渡金属碳化物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采用结构搜索软件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Mn-B、Ru-C和Ti-C体系在一定压力范围内的晶体结构,以及动力学、力学、磁性、硬度等性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完善了0 GPa到50 GPa压力下Mn-B体系的零温相图,验证了实验合成的Al B2型Mn B2为亚稳相,并发现了高压新相Immm-Mn B2。由电子结构、磁性和硬度值的计算可知,Immm-Mn B2是一种具有高硬度的导电铁磁性材料,硬度值为22.5 GPa,远高于传统的磁性材料。零压下Immm-Mn B2的声子谱没有出现虚频,以及弹性常数满足Born-Huang稳定判据,说明Immm-Mn B2在常规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由化学键的计算分析可得,硼原子之间的强共价相互作用形成了类石墨烯状硼结构,是结构稳定性和高硬度的主要原因。2.首次发现了稳定化学配比为2:3的锰硼化合物,确定了压力下的相序,并对其材料特性进行了研究。在200 GPa条件下,利用USPEX变组份结构搜索方法,首次发现了锰硼化合物的新化学配比Mn2B3。对Mn2B3进一步的结构研究表明,低压条件下Mn2B3以Cmcm结构稳定存在,并在28 GPa左右转变为C2/m结构,通过分析化学键发现上述结构中硼原子间以共价相互作用形成六元环结构,这对结构稳定和硬度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上述结构的Mn2B3均属于硬质材料。随着压力增加到80 GPa,硼六元环发生断裂,形成Z字形的硼链,晶体结构转变为C2/c,材料硬度也相应发生了硬质-软质的转变。对动力学性质、力学性质、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可知,上述三种结构均有望淬火到零压条件,并具有金属性和铁磁性。其中Cmcm和C2/m结构的Mn2B3硬度分别为26.2 GPa和18.0GPa,远高于传统的磁性材料,是潜在的硬质导电铁磁性材料。3.研究了三种合成路径下Ru-C体系的零温高压相图,更新了Ru C的基态结构,确定了新化学配比Ru2C3和Ru C4。高压下Ru C4发生从P-3m1到R-3m的结构相变,相变压力点为98 GPa。除了Ru C4的R-3m相,其他所有结构的动力学和力学性质在零压下保持稳定。随着碳浓度的增加,发现碳原子在Ru2C3中形成类石墨烯状碳六元环,在Ru C和Ru C4中形成类金刚石碳网络结构。机械性质、德拜温度和电子结构的分析说明了新发现的钌碳化合物是具有金属性的硬质材料,其中Ru C和Ru C4(P-3m1)的硬度分别为25.9 GPa和26.8 GPa,高于工业上常用耐磨材料的硬度。通过研究成键特点和碳浓度与材料硬度的关系,较强的各向同性结构、类金刚石碳网络结构和具有共价性的Ru-Ru成键导致了Ru C具有较高的硬度,使富碳钌碳化合物的硬度随碳浓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建立了0~100 GPa压力范围内的Ti-C体系的零温相图。首次预测了富碳的钛碳化合物:Ti C2、Ti C3和Ti C4,并确定三个结构都是动力学和力学稳定的。我们通过对成键和结构的分析发现,上述结构都是由钛原子层和碳原子层交替堆积而成,其中碳原子层依次表现为褶皱的石墨烯状碳原子层、单层类金刚石碳原子层和双层类金刚石碳原子层,因此它们被称为金刚石网络类似物。通过对硬度值的计算,本文预测Ti C2为潜在的硬质材料,Ti C3和Ti C4是潜在的超硬材料。由于Ti C3和Ti C4中类金刚石碳网络结构和各向同性的晶体结构,Ti C3和Ti C4硬度高达40.8 GPa和49.1 GPa,与超硬材料c-BN相当,表现出超硬特性。发现Ti C4可以作为第Ⅳ和第Ⅴ副族的结构模型,得到了五种零压稳定的超硬材料TMC4(TM=V、Zr、Nb、Hf和Ta)。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4
【部分图文】:

静高压,理论研究


常用的静高压装置

示意图,效应,示意图


高压对物质的效应示意图

化合物,功能,超导化合物,主族


图 1.3 常见的硬质多过功能渡金属化合物(a) 硬质超导化合物:许多过渡金属元素和主族轻元素形成了具有高温超导功能的化合物,最典型的就是过渡金属硼化物、碳化物以及氮化物[6-7]。WB、NbN、VN 和 ZrB12都具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鸿硕;蒋宇平;王家胜;;美国国防结构和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航天;2007年07期

2 韩刚;快速高效多功能材料HC-7铜材件无硫处理剂[J];表面技术;2003年04期

3 吴淑华;冯涛;;第五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J];橡胶工业;2018年07期

4 吴淑华;冯涛;;第五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J];橡胶科技;2018年07期

5 程鹏;;《金属-有机框架》专辑序言──金属-有机框架:新型多功能材料[J];应用化学;2017年09期

6 包括;马帅领;徐春红;崔田;;过渡金属轻元素化合物高硬度多功能材料的设计[J];物理学报;2017年03期

7 成昭华;;磁性多功能材料的探索与磁热、磁电和磁弹效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7期

8 吴淑华;冯涛;;第五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J];轮胎工业;2018年07期

9 张晓莘;诸建军;;彩色聚氨酯多功能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1993年10期

10 毛彭龄;;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发展及其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J];玻璃钢;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仕平;;基于稀土配合物的多功能材料在癌症诊疗的应用[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刘静安;;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材料——金属泡沫铝的工艺特点及其开发应用[A];重庆汽车摩托车、焊接、涂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3 马帅领;包括;陶强;朱品文;崔田;;磁性多功能材料的高温高压合成[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4 魏书丽;李达;刘召;崔田;;强共价键诱导产生的超硬材料VB_3[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5 尚宏利;田志锋;;多功能材料K_2FeO_4电解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6 张庆华;付昱晨;金碧玉;詹晓力;陈丰秋;;智能响应超浸润多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C];2017年

7 霍启升;;无机自组装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张乐杰;何成;段春迎;;染料后修饰金属有机框架用于金属识别和吸附[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小分子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朱伟;尚宏利;黄宗卿;;电化学方法制备多功能材料高铁酸钾[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10 崔田;;新型超硬材料的理论设计与实验合成[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李海英;第五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大会在沈召开[N];沈阳日报;2018年

2 薛亮;产学研再发力 科技再结新果[N];扬州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赵宗幸;务实创新筑坦途[N];白银日报;2014年

4 史文利 秦晓怀 张国兴;太原理工大“211工程”通过国家验收[N];山西日报;2006年

5 记者 房琳琳;NASA选定三种超轻材料为飞船减负[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春红;几种硬质多功能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李达;典型轻元素超硬多功能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徐胜利;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刚度和渗流多功能材料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强强;三维石墨烯基多功能材料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初斌华;典型过渡金属硼化物超硬多功能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陆跃翔;多功能材料在光学阵列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陈善勇;基于咔唑和噻唑的共轭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8 董良;核壳结构磁性组装纳米材料的生物成像与生物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于文生;光功能稀土纳米结构材料的构筑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崔龙;基于共轭四硫富瓦烯的多功能磁性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含纳米多功能材料发射药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李适;多功能Fe_3O_4@CS-HPW/Co(Ⅱ)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3 盖成旭;基于wince6.0的超声多功能材料性能测量仪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蒋淳舸;Eu替代位置及浓度对SrTiO_3陶瓷发光、介电和磁学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5 田天;基于化学反应的多功能光子晶体体系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曾振武;新型BC_3结构高温高压合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丹;二茂铁前驱体法合成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s

本文编号:2816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16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8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