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普鲁兰多糖基声控释药纳米载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08:14
   普通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由于在病灶区域不能可控快速释放药物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因此,能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可控释药的各种刺激响应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热点。超声敏感的智能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在外界的超声作用下,实现在病灶区域可控快速释放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以普鲁兰多糖为骨架,合成了一种新型声控释药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并对其包载药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1.利用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作为连接臂将硬脂酸接枝到普鲁兰多糖链上,合成了含有超声敏感键烷氧基胺(C-ON)的两亲性分子P-OC。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结构正确。采用透析法制备纳米胶束,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结果表明:P-OC形成的纳米胶束呈均匀分布的球状,粒径为202.43±3.37 nm,Zeta电位为-17.00±0.14 mV。高分辨质谱检测到P-OC分子经过超声作用后,发生断裂产生1-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硬脂酸酯,表现出较好的超声响应行为。溶血实验和MTT实验结果显示P-OC空胶束拥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2.以阿霉素(DOX)为疏水抗癌药物模型,透析法制备P-OC/DOX载药纳米胶束,当药载比为1/10时,载药纳米胶束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65.65±0.02%和7.46±0.02%。体外释药实验表明P-OC/DOX载药纳米胶束在超声(1.0 MHz,9.9 W)作用30 min后,24 h DOX的累积释放量达到73.66±1.31%,而没有超声处理的累积释放量只有37.71±1.78%,体现了P-OC/DOX载药纳米胶束拥有良好的超声控制释药行为。进一步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MCF-7细胞摄取载药胶束及超声控制释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OC/DOX载药胶束在超声(1.0 MHz,9.9 W)作用5 min,与MCF-7共孵育4 h后,其胞内DOX荧光强度9579.00±239.00,与未超声处理的荧光强度6002.50±140.71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超声处理后的DOX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表明P-OC/DOX能在细胞内很好地对超声做出响应。细胞毒性实验表明P-OC/DOX载药胶束在外界超声(1.0 MHz,9.9 W)作用5 min,DOX浓度为10μg/m L时,MCF-7及HepG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3.12±3.53%、11.10±2.68%,而未超声处理的载药纳米胶束在相同DOX浓度时,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在55.62±1.94%、57.24±2.42%,两者相比,载药胶束在超声作用后呈现出更强的癌细胞杀伤力;载药纳米胶束P-OC/DOX在外界超声作用下对MCF-7及HepG2细胞的IC_(50)为0.98μg/mL、1.73μg/m L,与游离DOX的IC_(50)分别为1.12μg/m L、2.87μg/mL相比,载药纳米胶束在外界超声作用下,显现出更好的生长抑制效果。3.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移植BALB/c小鼠模型的抗肿瘤效果显示:载药纳米胶束P-OC/DOX在外界超声作用后,平均瘤重抑制率达到80.98%,和未超声作用的载药胶束平均瘤重抑制率43.28%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表明了P-OC/DOX载药胶束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超声控制释药行为以及较好地抗肿瘤效果。综上所述,载药纳米胶束P-OC/DOX拥有良好的超声响应行为,可实现在时空上对药物的控释,作为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460.1;TB38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智能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2 内源刺激响应型药物载体
        1.2.1 pH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1.2.2 氧化还原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1.2.3 酶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1.2.4 温度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1.3 外源刺激响应型药物载体
        1.3.1 光敏感型药物载体
        1.3.2 磁敏感型药物载体
        1.3.3 超声敏感型药物载体
    1.4 多重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1.5 普鲁兰多糖用于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超声敏感载体材料合成及自组装纳米胶束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超声敏感P-OC材料的合成
        2.3.2 载体材料结构表征
        2.3.3 聚合物P-OC纳米胶束的制备
        2.3.4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2.3.5 P-OC纳米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3.6 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胶束形态
        2.3.7 纳米胶束稳定性检测
        2.3.8 P-OC纳米胶束在超声环境下的响应行为
        2.3.9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载体材料合成及结构表征
        2.4.2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4.3 P-OC纳米胶束的粒径和电位检测
        2.4.4 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胶束形态
        2.4.5 稳定性检测
        2.4.6 P-OC纳米胶束在超声环境下的响应行为
    2.5 小结
3 P-OC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和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
        3.3.2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检测
        3.3.3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3.3.4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与游离DOX荧光发射测定
        3.3.5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体外释药检测
        3.3.6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OX标准曲线的建立
        3.4.2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的理化性质分析
        3.4.3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
        3.4.4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与游离DOX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3.4.5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体外释药行为
    3.5 小结
4 P-OC载药纳米胶束的体外活性评价
    4.1 引言
    4.2 试剂和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4.3.2 红细胞溶血实验
        4.3.3 MTT细胞毒性实验
        4.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胞内药物分布
        4.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对纳米胶束的摄取
        4.3.6 MCF-7细胞对载药纳米胶束摄取机理
        4.3.7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OC纳米胶束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4.4.2 P-OC/DOX载药纳米胶束体外抗肿瘤效果
        4.4.3 细胞摄取P-OC胶束的定性分析
        4.4.4 细胞摄取P-OC胶束的定量分析
        4.4.5 MCF-7细胞对载药纳米胶束摄取机理
    4.5 小结
5 P-OC载药纳米胶束的体内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试剂和仪器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5.3.2 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及体内治疗
        5.3.3 石蜡切片的制备
        5.3.4 对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载药纳米胶束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4.2 载药纳米胶束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5.4.3 载药纳米胶束对肿瘤瘤重的影响
        5.4.4 组织学观察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溶液的配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芳艳;王萌;王建梓;郝华璇;殷海松;乔长晟;;普鲁兰多糖的吸湿、保湿性及其黏度稳定性[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2 姜静岩;尹晓飞;李小云;;普鲁兰多糖中总氮量限度测定方法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5年05期

3 郭法利;欧杰;马晨晨;董博;;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生物合成普鲁兰多糖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3期

4 安超;常帆;马赛箭;薛文娇;;出芽短梗霉发酵生产普鲁兰多糖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5 房岩强;宋晓庆;董海洲;;普鲁兰多糖对绿豆淀粉功能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03期

6 杨西江;徐田华;徐玲;张春宇;;普鲁兰多糖的应用及研究生产现状[J];发酵科技通讯;2010年04期

7 胡根文;胡锦珍;;发酵生产普鲁兰多糖现状[J];江西食品工业;2010年04期

8 相茂功;朱希强;王凤山;郭学平;;普鲁兰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年02期

9 相茂功;邓长江;郭学平;王凤山;朱希强;;普鲁兰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8年01期

10 芦殿香;樊渝江;;普鲁兰多糖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龙;普鲁兰多糖生物合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吴胜军;普鲁兰的发酵及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3 段效辉;普鲁兰多糖高产菌株Y68多糖发酵生产及其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刘媛媛;基于普鲁兰多糖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抗肝癌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唐红波;肿瘤靶向性普鲁兰基自组装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马再超;海洋产黑色素短梗霉P16菌株产普鲁兰多糖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马春玲;海洋酵母普鲁兰类酵母碱性蛋白酶发酵生产、特性研究及基因克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王大慧;出芽短梗霉高效合成普鲁兰的发酵过程优化及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肖茜;多糖基可食用膜成膜机理及水分子对膜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2年

10 陈文波;普鲁兰酶的产生菌筛选及其表达与分泌调控[D];江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祥;普鲁兰多糖基声控释药纳米载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丹;应用普鲁兰多糖复配剂对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保鲜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8年

3 于雪梅;新型普鲁兰多糖抗菌食品包装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梁晶;普鲁兰多糖在农产品保鲜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5 郭建;利用木糖高产普鲁兰糖菌株选育及发酵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6 高娃;普鲁兰产生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P-2001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安超;普鲁兰多糖产生菌选育及培养基浓度对普鲁兰分子量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8 王贤卓;高产无色素普鲁兰多糖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南昌大学;2015年

9 戎蓉;发酵普鲁兰多糖的条件优化、菌种选育及中间底物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10 陈龙;普鲁兰多糖对大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6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46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