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几种核壳结构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吸放氢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6:27
   作为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储氢金属材料,镁具有质量储氢密度高(7.6 wt%H_2)、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然而也其存在储氢热力学性能稳定、放氢动力学缓慢、在空气中非常容易被氧化等缺点,这些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本文以镁基储氢材料为研究对象,综合纳米化、添加催化剂以及控制形貌这三种改性方法,对改性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核壳结构可以增加催化剂与基体的接触面积,可以为新相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形核位点,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从而改善Mg基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因此本文通过液相化学镀法、固相反应法及溶剂蒸发沉积法使过渡金属(TM=Ti、Co、V、Pt、Pd)和NaBH_4等催化剂原位生长包覆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纯Mg超细粉体的表面,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采用液相化学镀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三元复合储氢材料Mg@Ti@Ni和Mg@Co@V。通过XRD、TEM等表征手段确定氢化后复合材料的壳层分别为TiH_2Mg_2NiH_4、V_2HMg_2CoH_5Mg_3CoH_5相。两中材料中Mg的吸氢热力学焓值分别为-67.1、-70.0 kJ/mol H_2,吸氢激活能分别为63.7、73.3 kJ/mol H_2,DSC测试吸氢产物的放氢温度分别为350、323 ~oC。相比较纯Mg超细粉体以及同样方法制备得到的二元核壳结构Mg@Ti、Mg@Ni、Mg@Co、Mg@V复合材料,三元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同时形成了具有“溢流”作用的TiH_2、V_2H相和参与吸放氢过程的Mg_2NiH_4、Mg_2CoH_5、Mg_3CoH_5相共同产生作用,从而同时改善了Mg的储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通过固相反应法在Mg超细粉体表面包覆贵金属元素Pt和Pd,得到了具有核壳结构的Mg@Pt、Mg@Pd复合储氢材料。两种复合材料在所测试温度下的吸放氢速率均高于纯Mg/MgH_2超细粉体,经过拟合后得到的吸放氢激活能均低于纯Mg/MgH_2的吸放氢激活能,TPD、DSC测试得到的放氢温度均比纯MgH_2的放氢温度低,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两种复合材料经过氢化后在MgH_2基体表面分别形成了Mg_3Pt、PdH_(0.706/1.33)相,放氢后则变成对应的Pt、Mg_6Pd相。通过HRTEM电子束辐照的条件下实时观察记录了氢化后Mg@Pt复合材料的放氢过程发现,推断亚稳相Mg_3Pt的“氢泵”的作用加速了放氢过程,在放氢完成后Mg_3Pt重新转化成Pt颗粒。对于Mg@Pd体系而言,在吸放氢过程中主要起催化作用的是Mg_6Pd相与PdH_(0.706/1.33)相的“氢泵”作用的共同作用。通过溶剂蒸发沉积法在Mg超细粉体上包覆了复杂氢化物NaBH_4,最终得到了具有类似核壳结构的Mg@NaBH_4复合材料。经过一次活化后即变成了Mg@MgB_2复合材料。这种复合储氢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所测试温度下的吸氢速率比纯Mg超细粉体的速率快,吸氢激活能低于纯Mg。TPD测试结果显示氢化Mg@MgB_2的初始放氢温度最低为245 ~oC,这个温度与氢化后Mg@TM的放氢温度非常接近。这可能是由于纳米颗粒包覆的MgB_2与Na在Mg晶格中形成的固溶体共同催化作用而造成的。但是其热力学性能并没有得到改善。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34
【部分图文】:

趋势图,消耗能,能源,比重


图 1-1 2015 年不同能源在世界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6]Fig. 1-1 World Gross Inland Consumption by Fuel in 2015图 1-1 和 1-2 分别为欧洲能源委员会统计的 2015 年不同能源在世界消量中所占的比重图和 2015 年之前历年不同能源消耗量趋势图[6]。由此

趋势图,趋势图,推动者,人类发展


图 1-2 1995-2015 年不同能源消耗量趋势图[6]ig. 1-2 World Gross Inland Consumption tendency by Fuel from 1995 to 20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展现了“负责任当,在呵护地球生态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扮演着至

世界能源,总量,世界,比重


2图 1-3 世界各区域在 2015 年的能源消耗量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Fig. 1-3 World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Regio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彦雨;高璐;刘益东;;美国国家氢能计划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5年12期

2 杨帆;沈海仁;郑传祥;;氢安全保障报警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884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2884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