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多相变极感应电机电磁性能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5:22

  本文关键词:多相变极感应电机电磁性能的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相感应电机 数学模型 变极 谐波分析 有限元分析


【摘要】:多相感应电机具有在低电压下容易实现大功率、相冗余性、多控制自由度以及转矩脉动小等优点,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是将多相感应电机与绕组的电子变极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多相电机的诸多优点,而且还能够在不停电情况下实现宽广调速范围,使其更加适合应用于船舶驱动系统、列车电力牵引、以及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等。本文对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的结构、定子绕组构成及不同运行状态下电机的电磁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利用空间解耦的方法,对多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多相感应电机在自然基和谐波基下的数学模型,证明了电机磁场是由绕组结构和电机激励共同决定这一物理本质,分析了多相电机的多控制自由度及其能利用电子变极实现调速运行。其次,以一台30kW的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了此电机的绕组构成,对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在五种极、相(48相2极、24相4极、16相6极、12相8极、以及8极12相)运行下定子绕组电流的分布进行研究,实现了该电机绕组的电子变极。并利用绕组函数理论,分析了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的时空谐波分布,研究了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的时空谐波对该电机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的2D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并比较分析了在基波电流源激励时,电机运行于五种极、相情况下的磁密特性、转矩特性以及效率特性。然后,采用在电机激励中注入三次时间谐波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电机的转矩密度与功率密度。
【关键词】:多相感应电机 数学模型 变极 谐波分析 有限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4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3
  • 1.1 多相感应电机的概述11-13
  • 1.1.1 多相感应电机系统及特点11-12
  • 1.1.2 多相感应电机国内外发展状况12
  • 1.1.3 多相感应电机电子变极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12-13
  • 1.2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的概述13-16
  • 1.2.1 多相感应电机建模概述13-14
  • 1.2.2 PWM调制技术14-15
  • 1.2.3 多相感应电机谐波利用15
  • 1.2.4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15-16
  • 1.3 电磁场分析理论基础及方法16-19
  • 1.3.1 电机的瞬态电磁场理论16-18
  • 1.3.2 二维有限元计算方法18-19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3
  • 2 多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23-31
  • 2.1 多相感应电机自然基下的数学模型23-25
  • 2.2 多相感应电机谐波基下的数学模型25-29
  • 2.3 多相感应电机多控制自由度分析29
  • 2.4 本章小结29-31
  • 3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绕组分布及其谐波分析31-47
  • 3.1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相数定义31-32
  • 3.2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时空谐波分析32-36
  • 3.3 PWM逆变电路电源谐波分析36-40
  • 3.4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绕组分布及其谐波分析40-45
  • 3.5 本章小结45-47
  • 4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运行性能的有限元分析47-57
  • 4.1 磁密分析47-51
  • 4.2 转矩分析51-53
  • 4.3 效率分析53-56
  • 4.4 本章小结56-57
  • 5 多相电子变极感应电机注入三次时间谐波运行性能的有限元分析57-65
  • 5.1 磁密分析57-60
  • 5.2 转矩分析60-61
  • 5.3 效率分析61-63
  • 5.4 本章小结63-65
  • 6 总结与展望65-67
  • 6.1 总结65-66
  • 6.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5
  • 学位论文数据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慧;刘军锋;万淑芸;;感应电机参数的离线辨识[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2 ;高速感应电机玻璃钢套环的研制和应用[J];大电机技术;1980年03期

3 杨国强;;三相感应电机的计算机数学模型[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4 胡怡华;;感应电机的发展与现状国际会议于1986年7月8~11日在意大利召开[J];微特电机;1986年03期

5 张兴华,戴先中,陆达君,沈建强;感应电机的逆系统方法解耦控制[J];电气传动;2001年02期

6 吴峻,潘孟春,李圣怡,陈轶;感应电机的参数辨识[J];微特电机;2001年06期

7 刘大年;感应电机用电流源变换器设计中的控制方法探索[J];江苏电器;2002年06期

8 宗学军,樊立萍,袁德成,丁仁宏;感应电机动态特性的双线性子空间辨识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陈林,方康玲,侯立军;五相感应电机建模与仿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程小华;感应电机内部物理过程的框图描述[J];微特电机;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安;;感应电机的块控自适应反步控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2 郝兰英;赵德宗;张承进;;高性能感应电机速度控制的近期发展[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谦;周亚丽;张奇志;;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4 李阳;张曾科;;基于模糊逻辑的自寻优感应电机能量优化控制[A];第七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沈艳霞;林瑾;纪志成;;神经网络磁链估计的感应电机自适应反步控制[A];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5年

6 张庆新;王凤翔;李文君;;一种感应电机恒单位功率因数运行策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刘晓东;橐晓宇;陆敏华;;感应电机椭圆旋转磁场的描述[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德宗;郝兰英;张承进;;基于状态反馈线性化的感应电机滑模速度控制[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陈礼根;;基于降阶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感应电机转速估计[A];第八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仕韬;;双馈感应电机在风力发电中功率控制的建模分析[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萍;微型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的冷却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薛征宇;船舶感应电机轴承故障的检测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张自力;感应电机电源快速软切换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李伟;感应电机的非线性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涛;感应电机交流调速鲁棒控制若干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王攀攀;感应电机定转子故障的微粒群诊断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陆可;感应电机状态估计和参数辨识若干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高林;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陈维;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的神经网络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赵飞翔;感应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机助力矩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e,

本文编号:1004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004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8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