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惯量弹性伺服系统外部机械参数辨识综述
本文关键词:双惯量弹性伺服系统外部机械参数辨识综述 出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伺服系统 双惯量弹性系统 外部机械参数 辨识方法
【摘要】:伺服系统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关键执行部件,其控制器刚度设置需要随负载惯量、轴系刚度等外部机械参数改变而作相应整定,因此外部机械参数辨识具有重要意义。单惯量刚性系统以转动惯量为主的参数辨识方法已经在近20年大量涌现,成熟度较高。但实际系统的传动机构多为弹性部件,会引发系统的机械谐振,进而导致系统性能恶化,因此双惯量弹性系统的参数辨识实际意义更为重大,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双惯量弹性系统的参数辨识可分为等效单惯量辨识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3种方法。该文分析双惯量弹性系统每种辨识方法的基本思想,对比各自优缺点,剖析辨识算法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Abstract]:Servo system as a key executive component in the mechatronics system, its controller stiffness setting needs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load inertia, shaft stiffness and other external mechanical parameters. Therefore, the external mechanic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single inertia rigid system based on the moment of inertia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s have emerged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last 20 years. However,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actual system is mostly elastic components, which will cause the mechanical resonance of the system,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so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parameters of the dual inertia elastic system. Th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double inertia elastic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equivalent single inertia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idea of each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double inertia elastic system, compar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4001051)~~
【分类号】:TM301.2
【正文快照】: 弹性系统每种辨识方法的基本思想,对比各自优缺点,剖析辨识算法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0引言交流伺服系统对控制精度及运行可靠性均有严格要求,而实际应用中,电机与驱动系统来自于不同厂商时,则有必要通过驱动系统自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海荣;李奇;顾菊平;方仕雄;;基于惯量辨识的测试转台自适应内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3年02期
2 刘辉;黄莹;张会杰;赵万华;;数控机床进给系统传动刚度变化对运动精度稳定性的影响规律[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付俊永;王爽;;伺服系统惯量辨识技术(一)——综述[J];伺服控制;2015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倩;伺服转台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万华;张俊;刘辉;杨晓君;;数控机床精度评价新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1期
2 刘延斌,金光,何惠阳;三轴仿真转台系统模型建立及解耦控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鉴萍;李歧强;;变时延力反馈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内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1期
4 潘登;郑应平;;基于模型参考和内模原理的线性系统鲁棒控制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4期
5 卢秉恒;赵万华;张俊;杨晓君;王磊;张会杰;张星;;高速高加速度下的进给系统机电耦合[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6 郭宇婕,黄立培,邱阳;交流伺服系统的转动惯量辨识及调节器参数自整定[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7 黄宇;韩璞;李永玲;;主汽温系统模糊自适应内模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3期
8 楼冠男;谭文;;部分分散控制及其在单元机组协调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刘春芳,吴盛林,曹健;三轴飞行模拟仿真转台的设计及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5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6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9 翟百臣;直流PWM伺服系统低速平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黄进;含摩擦环节伺服系统的分析及控制补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宋永君;转塔跟踪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特性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李杰;伺服系统惯量识别及谐振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张顺忠;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柳秋兴;伺服系统中再生反馈的微机辅助跟踪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8 唐军;伺服系统速度特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郭少辉;交流永磁伺服系统定位末端抖动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谭军鑫;伺服系统在线传动间隙辨识及其负面效应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0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4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