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振荡器控制的新型逆变器无线并联方案
本文关键词: 虚拟振荡器 逆变器控制 并联 出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振荡器特性的具有自适应功能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方案,该方案使逆变器对外等效表现为一种RLC谐振电路和一个具有受控电流源与可控线性电阻双重特性的自适应模块并联的性质。虚拟振荡器的自适应模块通过端电压与输出电流协调控制,使并联系统各单元的输出可以同步运行,逐步减少环流。利用该方法控制3台容量相同的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而且在负载突变过程中能够保持端电压幅值与频率基本稳定,使得通过该方法控制的并联系统对外表现的电压特性更硬。论文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virtual oscillator with adaptive function of wireless parallel inverter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scheme as a foreign inverter equivalent RLC resonant circuit and a dual characteristic of controlled current source and controllable linear resistance adaptive modules in parallel. The virtual oscillator adaptive module through the terminal voltage and output the current coordination control, the output of each unit parallel system can run synchronously, gradually reduce the circulation. Using this method, 3 capacity single-phase inverter parallel operation control of the same, and can maintain the voltag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stability in load change process, the 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rnal system of the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is more hard. This paper has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cheme through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307042,51407057)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08085QE97)~~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单台逆变器的容量 很难满足要求。为了打破逆变电源在功率等级上的局限,实现冗余设计,逆变器并联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1]。逆变器并联方案一般分为4种: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散逻辑控制和无互联线并联控制[1-3]。目前较为常用且研究较多的为无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健,许镇琳;应急逆变器群的集中控制[J];中国照明电器;2001年09期
2 李建辉,韩光宇,钟实;逆变器产生的干扰及抑制[J];中国设备工程;2005年04期
3 郑沃奇;;广州地铁2号线车辆辅助逆变器[J];机车电传动;2006年05期
4 张劲松;;浅谈逆变器的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5 李红新;周林;郭珂;战祥真;雷建;;Z源逆变器最新进展及应用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03期
6 高潮,徐宏凯,于泉;富士电机公司的逆变器与伺服技术的发展状况[J];电气传动;2000年01期
7 林航空,仲田清(日);日立制作所开发逆变器控制的新动向[J];国外内燃机车;2000年02期
8 邹云屏,成功,丁凯;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逆变器的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0年03期
9 李剑 ,康勇 ,陈坚;带模糊调节的重复控制器在逆变器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1年06期
10 胡兵,陶生桂,毛明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逆变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利;霍艳军;;组合式三相正弦逆变器控制软件设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费雯丽;袁佳歆;陈立;;基于免疫算法的单相逆变器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红利;方文俊;仇书文;;基于60°坐标系的五电平逆变器研究[A];第22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4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郭建勇;方如举;李献伟;;光伏并网逆变器伪孤岛现象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金刚;马鑫;钟彦儒;;新型中频正弦波逆变器控制方法实现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石志学;王金峰;金传付;吉文杰;郭艳鹏;陈可;;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葛兴来;冯晓云;;逆变器无拍频控制策略研究[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叶楠;何中一;孟宪会;邢岩;;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同生;黎辉;杨旭;王兆安;;UPS逆变器反馈控制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 苏成富;一款新型逆变器控制芯片LX1692IDW简介[N];电子报;2013年
2 周志敏;新一代UPS的发展趋势[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湘峰;逆变器的能控性分析及m模态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HOANG THI THU GIANG;并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郭志强;分布式发电及分散式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邵章平;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模块化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施永;微网系统逆变及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芳;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凯;开关电感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房绪鹏;Z源逆变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陈艳;光伏发电系统中Z源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汤雨;Z源逆变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明;小型风力发电单相正弦波逆变器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冯莉;户用型三相四桥臂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张晓静;单级非隔离型双Zeta逆变器[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泉策;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马思曼;三相逆变器多机并网系统谐振机理与抑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卢浩;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陈月;大功率串并式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8 刘杰;3kW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刘海利;高升压比电流连续型Quasi-Z源逆变器及其并网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泽斌;具有LVRT能力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9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5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