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最高效率点控制策略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电压增益 闭环控制 最高效率点 出处:《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无线电能传输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是系统的传输效率和负载电压的稳定。综合考虑线圈谐振频率、耦合系数、负载阻抗、电源内阻,应用互感耦合理论分析了系统传输效率和电压增益与耦合系数和负载电阻的关系。对比了四种常见的无线传能系统闭环控制方法,并提出最高效率点控制策略,保证系统效率最大化同时调节负载输出电压。
[Abstract]:The key problem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the stability of system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load voltage. The coils resonance frequency coupling coefficient load impedance and internal resistance of power supply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voltage gain, coupling coefficient and load resistance is analyzed by using mutual inductance coupling theory. Four common closed-loop control method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are compared, and the maximum efficiency point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Ensure maximum system efficiency and adjust load output voltage.
【作者单位】: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厦门红相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号】:TM724
【正文快照】: 0引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支持负载设备以非接触方式从电源取电的电能输送技术,电能可以进行无线传输,与输电网络没有电的直接连接,具有灵活、安全和方便等优点,该技术近十几年大规模应用在生活当中。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负载电压和传输效率取决于线圈的耦合系数和负载阻抗,然而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国;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3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4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5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6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7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8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9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5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6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8 ;房间里那烦人的电线将完全消失[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志浩;无线电能传输网传能机制与优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赵俊锋;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富一博;水下测量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67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6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