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开关升压型逆变器的最大调制比输出电压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
本文关键词: 准开关升压型逆变器 滑模控制 反馈线性化 非最小相位系统 出处:《可再生能源》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准开关升压型逆变器在输入电压受到干扰时,系统会出现负向超调以及振荡。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最大调制比输出电压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的准开关升压型逆变器。最大调制比输出电压控制能够保证交流输出电压质量,同时,可以降低器件的电压应力;反馈线性化简化滑模系数的设定;滑模控制可以削弱q SBI的非最小相位特性,降低负向超调以及振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When the input voltage of quasi-switching boost inverter is disturbed. Negative overshoot and oscillation will occur in the system. In this paper, a quasi-switching boost inverter based on maximum modulation ratio output voltage feedback linearization sliding mode control is proposed. The maximum modulation ratio output voltage control can guarantee AC output. Voltag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voltage stress of the device can be reduced. Feedback linearization simplifies the setting of sliding mode coefficients; Sliding mode control can weaken the non-minimum phase characteristic of Q SBI, reduce negative overshoot and oscill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作者单位】: 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ZR14178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5286) 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4110500700)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13DZ2273800)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0引言Z源逆变器(Z-Source Inverter,ZSI)将DC-DC与DC-AC电路耦合在一起,逆变器上、下桥臂能够同时导通,提高了电路的安全性,因此备受重视[1]~[3]。然而,Z源逆变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许多专家针对Z源逆变器的不足,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改进拓扑以及相关控制策略。文献[4]~[12]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许强,贾正春;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反馈线性化控制[J];船电技术;2003年01期
2 魏杰;邱晓燕;陈光堂;崔伟;张冰冰;庄哲;郑乔;;基于反馈线性化技术的直驱永磁同步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3年04期
3 何生瑜;韩建定;赵雷;;CCM Boost变换器输出反馈线性化与控制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22期
4 范程华;蒋先伟;沈晶;;基于反馈线性化的PMSM非线性控制器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朱红萍;李白雅;李燕;;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控制器设计及仿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6期
6 Tage Bjorklund;;高效率四开关降压-升压型控制器可提供准确的输出电流限值-设计要点499[J];电子设计技术;2012年04期
7 王维荣,李小军;小型化逆变器的设计[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0年05期
8 蒋路平;风电·光电中的逆变器选择[J];太阳能;2003年05期
9 蒋路平;;风光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选择[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3期
10 盛立健;张先飞;郑建勇;;Z源逆变器的研究[J];江苏电器;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栋良;赵光宙;裘君;;灰色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及其应用[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宾洋;董吴龙;冯能莲;;基于离散迭代映射非线性模型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精确反馈线性化控制[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牟必骏;;关于辊道电机逆变器容量的计算和选型[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明正峰;钟彦儒;;用于电机驱动的谐振极ZVT-PWM逆变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郭荥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荣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肖岚;;逆变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平台的开发[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德华;余望;张志远;余敬东;;一种新型控制方法在单相逆变器中的应用[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新能源开发与电力电子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 付兵彭;简易方波12V转220V交流逆变器电路图[N];电子报;2012年
2 浙江 吴建龙;简易逆变器的制作[N];电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朱怡;逆变器制造商转向电站开发[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于海江;逆变器系统控制成竞争焦点[N];中国电力报;2014年
5 广东 潘成飞;自制实用的逆变器[N];电子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建辉;新一代光伏逆变器研制成功[N];经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并网加速 光伏逆变器提升能效[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CNE记者 段贵恒;要做全世界最好的光伏逆变器[N];中国电力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雷燕 李映;光伏逆变器提高效率为先[N];中国电子报;2011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刘征;中国南车光伏逆变器 实现高海拔并网发电[N];证券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含笑;高性能电源管理类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方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杜成瑞;零电压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蔡春伟;串联型高增益Z源逆变器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丁凯;混合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陈金平;多电平直流环节逆变器新型拓扑与调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单庆晓;级联型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9 裴雪军;PWM逆变器传导电磁干扰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佟为明;PWM逆变器特定消谐式谐波抑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誉蓉;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反馈线性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李浩洋;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容错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心康;基于反馈线性化控制PWM整流器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常秀丽;状态反馈线性化控制下DFIG低电压穿越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5 付财;三相磁集成电压调节模块的精确反馈线性化控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6 李佳佳;低压迟滞电流模升压型DC-DC转换器XD1410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希同;电流模升压型DC-DC控制器XD1496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赵玲玲;一款电流模同步升压型DC-DC转换器XD1407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苏宝珍;基于Quasi-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储能组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10 郝鑫;并网微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5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7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