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大规模风电接入的智能电网多类型柔性负荷分级优化调度

发布时间:2018-03-06 02:32

  本文选题:智能电网 切入点:柔性负荷 出处:《高电压技术》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消纳智能电网中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导致的运行调度难度增大的问题,建立了多类型柔性负荷分级优化调度模型,将柔性负荷分为工业高载能负荷、商业聚合负荷、智能家用负荷3类,并根据容量大小排序使其分级参与电网调度。综合风电消纳率最高、日负荷峰谷差最小和柔性负荷利用率最大3个子目标,构造了带权极小模理想点函数,并利用引入非线性递减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某地区配电网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类型柔性负荷的分级优化能有效提高风电消纳率、缩小峰谷差并增加柔性负荷的利用率,从而验证了所提的柔性负荷分级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the operational difficulty caused by large-scale wind power generation in smart grid, a multi-type flexible load hierarchical optimal schedul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flexible load is divided into industrial high-load load and commercial aggregate load. The intelligent household load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 capacity siz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wer grid dispatching. The optimal point function of minimum modulus with weight is constructed by three sub-objectives: the highest overall wind power absorption rate, the minimum daily load peak and valley difference and the maximum flexible load utilization ratio.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ith nonlinear decreasing inertia weight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a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a certain are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of multi-type flexible loa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ind power absorption rate. The peak-valley difference is reduced and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flexible load is increased, which verifi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ed flexible load classification optimization schem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支撑项目(2014JY0191) 成都市科技项目(2015-HM01-00132-SF)~~
【分类号】:TM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美国政府正式启动智能电网项目[J];电气技术;2009年06期

2 ;澳大利亚斥资1亿澳元建造智能电网[J];华东电力;2009年06期

3 ;关于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帅军庆6月1 6日接受东方早报记者独家采访[J];华东电力;2009年06期

4 张征容;;智能电网浅述[J];云南电力技术;2009年03期

5 方廷;白丹;;智能电网特点及发展趋势[J];云南电业;2009年07期

6 ;国外智能电网研究与应用[J];国家电网;2009年06期

7 ;第一届智能电网研究学术论坛召开[J];供用电;2009年04期

8 苗新;张逸飞;刘津;;智能电网的中国之路[J];国家电网;2009年07期

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智能电网研究中心”成立[J];电气技术;2009年09期

10 韩晓平;;我们为什么需要智能电网[J];大众用电;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益民;;坚强智能电网的探索与实践[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卢强;何光宇;;智能电网及其工程实现[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余贻鑫;赵金利;;中国智能电网概况——2010年3月3日于东京智能电网研讨会[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丙镇;;日本智能电网的现状及发展[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金之俭;;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建设简介[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俊;;智能电网统计指标研究[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锐;谢兰;吴文凯;杨昆;;智能电网及其发展态势分析[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熹;;智能电网配用电通信技术的现在时与将来时[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魏林;李博;李杨;;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探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汪永华;汪凤凤;;面向21世纪的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及应用[A];2011年安徽省智能电网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昊;发展“智能电网”需要统筹兼顾[N];中国电力报;2009年

2 楚新;美国正式启动智能电网项目[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早报记者 李晓辉;“智能电网不只是电网公司的事,,电信等行业同样 面临很大机遇”[N];东方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吴生锋;智能电网:工业转型新“推手”[N];扬州日报;2009年

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张锐;智能电网:全球经济的未来动力与引擎[N];国际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曾静婕;美国81亿美元打造智能电网“盛宴”[N];中国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颖晖;一个小岛的智能电网图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徐炜旋;智能电网:看上去很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本报记者 唐烨 本报实习生 王文清;智能电网:一块被争夺的经济“蛋糕”[N];解放日报;2010年

10 黄晓华;《智能电网知识读本》《智能电网技术》出版发行[N];国家电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若飞;智能电网中异构通信网络的共存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任鹏;智能电网中通信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周黎莎;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关键指标选取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黄立新;智能电网条件下输电检修优化模式与实施方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芦翔;智能电网中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孙蕾;智能电网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多属性分析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李乾;智能电网中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黎春nf;大型工业企业智能电网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曲朝阳;智能电网知识可视化引擎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10 嵇灵;不确定因素下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及扩容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超;智能电网大数据相关应用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飞;智能电网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陆金耀;智能电网用户行为多维度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玮;基于环签名和无证书签名的智能电网缴费方案[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徐毅;坚强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韩祥璞;多网络服务环境下智能电网通信网络选择算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范殨程;智能电网监控中的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安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张海瑞;智能电网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砚泽;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简史[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靖仕寅;智能电网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2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572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