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的解耦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06 08:13

  本文选题:冷热电联供 切入点:微网 出处:《电网技术》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计算中对多能量输出端的能源站描述不够详细、冷/热网与电网之间的耦合关系简单以及采用统一计算方法导致模型复杂度高、计算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冷热电联供微网能量流的解耦计算方法。对能源站内部进行了较详细的建模,并考虑燃气发电机与制冷制热设备间的能量耦合关系,以及供冷供热网中循环水泵的耗电特性。根据冷热电联供微网仅在能源站和负荷存在着耦合环节而中间的供冷网、供热网和供电网相互独立的特点,将其解耦成供冷网能量流计算、供热网能量流计算、供电网潮流计算和能源站内部能量流计算四部分,并根据供冷/热网的放射性结构特点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计算,以降低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并提高计算速度。以某个园区冷热电联供微网作为算例,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ack of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ulti-energy output-end energy station in the current calculation of the micro-grid energy flow,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d / heat network and the power network is simple and the un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leads to the high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a decoupling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nergy flow of the 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 supply microgrid is proposed. The energy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s generator and the refrigeration and heating equipment is considered in the detailed modeling of the energy s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ting water pump power consumption in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ling and cooling network, the heating network and the power supply network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micro-grid of 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 supply only has coupling links between the energy station and the load. It is decoupled into four parts: energy flow calculation of cooling network, energy flow calculation of heating network, power flow calculation of power supply network and internal energy flow calculation of energy st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the model and improve the computing speed,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roved to be correct and effective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micro-grid supplied by the cogeneration of heat and cold in a certain park.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3CB228 20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A03031323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5ZM106)~~
【分类号】:TM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一武;;软件大楼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J];上海电力;2005年01期

2 李胜;吴静怡;王如竹;;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热点概述[J];制冷与空调;2008年06期

3 华贲;;建设工业园区冷热电联供的能源系统[J];上海电力;2009年05期

4 侯震林;;区域燃气冷热电联供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机电信息;2011年24期

5 李士tD;王志伟;岳增合;崔俊贞;何晓峰;;基于灰色关联和层次分析的冷热电联供方案优化研究[J];河南科学;2012年01期

6 宋少华;陈贵军;覃睿;;大连某宾馆冷热电联供系统设计及运行分析[J];节能;2012年08期

7 李莹莹;张兴梅;;微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的模拟研究[J];节能技术;2012年06期

8 盛凯夫,饶如鳞;燃气机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发展前景[J];煤气与热力;2002年06期

9 孔祥强,王如竹,黄兴华;浅谈分布式区域冷热电联供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2年05期

10 孔祥强,王如竹,吴静怡,黄兴华;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燕飞;吴静怡;李胜;;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运行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孔祥强;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冷热电联供系统节能性研究[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陈霖新;张大中;;燃气冷热电联供的节能效益分析研究[A];北京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苏适;;含燃气冷热电联供的智能微网应用研究与探讨[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孔祥强;李瑛;;燃气内燃机驱动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八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韩吉田;于泽庭;;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吉田;于泽庭;;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总能系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8 杨仁花;黄伟;刘令富;;微网结构和运行控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张昱;廖威;马早康;;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10 严玉廷;卢勇;;光伏微网控制技术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王蒙;节能利器:冷热电联供系统[N];北京科技报;2013年

2 程军照;明确我国微网发展研究方向[N];国家电网报;2011年

3 辛义;微网推动新能源发展[N];中国电力报;2010年

4 记者 贾明;玉树建成我国最大规模水光互补微网电站[N];青海日报;2012年

5 国网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冯庆东;微网并网技术标准亟待完善[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大钧;小型冷热电联供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赵峰;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杨锦成;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与性能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蒋润花;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机理研究及全工况性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皇甫艺;燃气内燃机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式热管理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陆晶晶;MMC型微网复合主动电力调节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张丽荣;风电直流微网的控制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郗忠梅;户用光伏微网系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易桂平;微网环境下多源并网运行及复合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刘柏良;多源微网典型应用的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伟;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王庆华;基于综合性能指标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与配置[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王文森;生物质气冷热电联供系统设计与优化控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石可颂;冷热电联供系统控制策略与优化调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孟凡喜;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钟云;冷热电联供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康信文;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策略及其随机优化调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圣陶;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及系统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刘元园;冷热电联供系统容量配置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张淳军;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建模、优化与控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4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574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