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新型孤岛检测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逆变器 切入点:孤岛检测 出处:《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孤岛效应是指一个或多个光伏系统在没有电网支撑的情况下给本地负载供电的现象是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非计划的孤岛效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监测出来并采取措施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不被损坏。反孤岛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检测法和通迅检测法,被动检测法具有响应快和对输出电能质量不产生影响的优点,该方法的缺点是具有较大的检测盲区(NDZ),另一方面,主动检测法拥有相对较小的NDZ,并且同样迅速。但是传统的主动孤岛检测方法一般是通过注入扰动分量,这样不利于电网的电能质量。提出一种注入三次谐波的孤岛检测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孤岛发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网电能质量。并对该方法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Islanding refers to one or more of the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out grid to support the case for local load power supply i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non islanding plan must be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to be out and take measures to monitor safety and equipment to ensure the staff is damaged. The anti islanding detection method is mainly divided into active, passive det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passive detection method has fast response and the output power quality has no effe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ethod is detection zone (NDZ),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ive detection method has a relative the smaller NDZ, and just as quickly. But the traditional active islanding detection method is by injecting a disturbance componen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ower quality. This paper proposed a three harmonic injection method for islanding detection, not It can detect isolated island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power quality of power gri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method is simulate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67006) 江西省科技厅项目(20151BBE50118,20161BBH80032)
【分类号】:TM464;TM73;TM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平岗;罗善江;杨姚;文发;马卫东;;MMC变流器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章勇高;李洋;康淦明;常凯旋;;一种新型单相三开关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 章勇高;康淦明;李洋;王妍;常凯旋;;单相单级升降压逆变器的拓扑分析与比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丁明;王伟胜;王秀丽;宋云亭;陈得治;孙鸣;;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影响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5 董伟杰;白晓民;朱宁辉;周子冠;李慧玲;;间歇式电源并网环境下电能质量问题研究[J];电网技术;2013年05期
6 马宁;;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及发展前景[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东;分布式发电多逆变器并网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2 刘芙蓉;并网型户用光伏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褚小莉;光伏并网中的孤岛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奚淡基;逆变器并网孤岛检测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锡运;任杰;李相俊;肖运启;;储能系统平滑光伏电站功率波动的变参数斜率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24期
2 章勇高;蔡少华;;基于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新型孤岛检测方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3 石磊磊;胡建昭;韩胜峰;杨健;白莉研;宫龙威;刘延华;;提高光伏并网渗透能力的电价激励负荷转移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年23期
4 葛景;都洪基;赵大伟;马进;钱敏慧;朱凌志;;光伏电站接入对多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22期
5 伞国成;漆汉宏;魏艳君;王怀宝;;三相并网逆变器公共耦合点电压控制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6年11期
6 任永浩;王艳;;浅析大规模光伏发电对电力系统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22期
7 宋启军;胡翔奎;王腾飞;胡超;;基于GRA-SVM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J];水力发电;2016年11期
8 冯霏;吴访升;陈鉴富;王为善;;光伏阵列伏安特性测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年10期
9 陈海飞;苗淼;常康;;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综述[J];陕西电力;2016年10期
10 杨明;周林;杜潇;韦延方;李斌;;大型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无功与电压控制策略[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聪;大型光伏电站故障检测与控制技术[D];山东大学;2016年
2 孙钦斐;模块化户用微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凯;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皓;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耀;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控制及运行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刘宝其;充放储一体化电站并联式功率调节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朱艳伟;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高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少华;光伏三相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2 高海凌;并网型光伏级联微逆变系统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3 张恒坤;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研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杨允;低功耗防孤岛保护测试装置控制技术的研究[D];邵阳学院;2015年
5 张志林;光伏并网系统孤岛效应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黄进;微网逆变电源控制技术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7 赵子琼;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任昭重;基于并网点特征谐波测量的分布式发电孤岛检测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徐天然;户用型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王嘉明;开关电感型准Z源并网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平岗;李云丰;王立娜;江浪;段程亭;;MMC-HVDC向无源网络供电的停机策略[J];电网技术;2013年11期
2 杨明;周林;张东霞;张密;;考虑电网阻抗影响的大型光伏电站并网稳定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3 黄丽娟;谢勇;杨传超;方宇;;新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16期
4 曾正;赵荣祥;汤胜清;杨欢;吕志鹏;;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用先进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4期
5 徐瑞;滕贤亮;张小白;庞涛;丁茂生;马军;;大规模光伏有功综合控制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3期
6 蒋平;严栋;吴熙;;考虑风光互补的间歇性能源准入功率极限研究[J];电网技术;2013年07期
7 王思童;;国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 分布式电源发展迎“春天”?[J];电器工业;2013年05期
8 董伟杰;白晓民;朱宁辉;周子冠;李慧玲;;间歇式电源并网环境下电能质量问题研究[J];电网技术;2013年05期
9 李云丰;宋平岗;王立娜;卢杰;;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李斌;袁越;;光伏并网发电对保护及重合闸的影响与对策[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文娟;基于听觉仿生的目标声音识别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侯梅毅;分布式同步发电机的孤岛检测原理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路平;风电·光电中的逆变器选择[J];太阳能;2003年05期
2 蒋路平;;风光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选择[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3期
3 盛立健;张先飞;郑建勇;;Z源逆变器的研究[J];江苏电器;2008年02期
4 丁成伟;高鹤;赵吉利;;一种实用的车载逆变器的设计[J];今日电子;2008年03期
5 ;凯翔专业为逆变器检测提供解决方案——逆变器负载柜[J];电源技术应用;2009年05期
6 刘耀宏;;逆变器[J];信息系统工程;2010年05期
7 ;您的光伏逆变器还没检测?凯翔来给您支招![J];电源技术应用;2010年11期
8 张艺东;;SPWM逆变器调制方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5期
9 张杨俊;王大伟;闫民华;詹景君;;Z源逆变器[J];电源世界;2011年04期
10 郝丽娟;;全球市场准入并网光伏逆变器研讨会在苏召开[J];认证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必骏;;关于辊道电机逆变器容量的计算和选型[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明正峰;钟彦儒;;用于电机驱动的谐振极ZVT-PWM逆变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郭荥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荣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肖岚;;逆变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平台的开发[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德华;余望;张志远;余敬东;;一种新型控制方法在单相逆变器中的应用[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新能源开发与电力电子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奇;黄文新;胡育文;钱海;;应用于异步起动机的新型L-源逆变器[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张超华;汤雨;谢少军;;改进Z源逆变器设计[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涂露芳;北京大型光伏逆变器基地奠基[N];北京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子瑞;逆变器行业逆市扩张[N];中国能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徐建华;光伏逆变器:“寒冬”中逆势而上[N];中国质量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徐恒;国产逆变器:市场好竞争力弱[N];中国电子报;2012年
5 张志辉;致力于提供高性能的光伏逆变器[N];中国能源报;2012年
6 CUBN 记者 周洪博;光伏逆变器或提振光伏产业[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7 广东 付兵彭;简易方波12V转220V交流逆变器电路图[N];电子报;2012年
8 王辉;2012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将破70亿美元[N];中国能源报;2012年
9 浙江 吴建龙;简易逆变器的制作[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朱怡;逆变器制造商转向电站开发[N];中国电力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平;光伏并网逆变器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蔡春伟;串联型高增益Z源逆变器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丁凯;混合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陈金平;多电平直流环节逆变器新型拓扑与调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范功诚;混合动力电动车中高性能Z源逆变器控制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单庆晓;级联型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8 裴雪军;PWM逆变器传导电磁干扰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佟为明;PWM逆变器特定消谐式谐波抑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年
10 王姿雅;多电平二级管钳位型逆变器电容电压平衡SVM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宝珍;基于Quasi-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储能组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郝鑫;并网微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唐鲲;基于太阳能发电的UPS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乐乐;光伏逆变器的并网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杜弯;三相T型三电平光伏逆变器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马瑜冰;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王思;Z源逆变器拓扑及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李小涛;E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失败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路;容错型三相四开关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阮永宝;基于PLC的微型逆变器智能光伏并网系统及PLC信道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5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7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