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软磁复合材料的盘式横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08:27

  本文选题:永磁无刷电机 切入点:盘式轴向磁场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盘式横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Disk Transverse-flux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Machine,DTFPM)集中了轴向磁场永磁电机、横向磁通永磁电机和分数槽集中绕组永磁电机三种电机的优点,具有短轴、薄型、高容错能力、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和电磁负荷独立设置的优点,但如采用叠压硅钢材料作为其定子铁心,则该电机具有高漏磁和高转矩脉动的缺陷,影响到该种电机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软磁复合材料(Soft Magnetic Composite,SMC)是一种新型导磁材料,具有磁热各向同性、模压成形、高频铁耗低、材料利用率高、尺寸精度高等电机导磁材料所需要的优良特性,将SMC材料替代叠压硅钢材料而形成的基于SMC的DTFPM,是一种新型结构的DTFPM,SMC材料的使用使其保有原有优势的同时,提供了众多降低其漏磁和转矩脉动的方法,从而可有效降低其漏磁和转矩脉动。目前,无论DTFPM还是基于SMC的电机研究都较少,更未见基于SMC的DTFPM的研究报告,因此基于SMC的DTFPM的研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下:首先,描述与SMC DTFPM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其中包括与本课题相关的盘式结构永磁无刷电机、横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DTFPM及SMC电机的研究现状,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提出新型结构的SMC DTFPM,并介绍其结构原理和优越性。特别是由于SMC材料的应用,与叠压硅钢材料相比,提供了更多降低漏磁系数和转矩脉动的方法,如增加SMC弧形定子齿靴、上下齿靴错位;而且为了弥补SMC磁导率低的问题,可以仅把定子齿靴部分变为SMC,定子极身保持为硅钢片材料。针对上述电机,文中使用电磁场仿真验证了其优越性,并通过对比常规电机的几种研究方法(解析法、有限元法和磁路法),得出磁路法作为主体、有限元法用来辅佐验证调整的研究思路。再次,建立基于SMC的DTFPM磁网络模型,并使用这一模型计算该种电机的性能参数,如永磁相电动势波形、负载转矩波形。首先,推导出磁网络中各类磁路对应磁阻和磁势的计算公式,包括永磁体自身的磁阻和磁势、永磁体漏磁路的磁阻、定子极身磁阻和定子绕组磁势等;其次,推导出不考虑饱和情况下单个永磁体的磁路模型随着定、转子相对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基于该规律建立考虑定子饱和时所有永磁体共同作用下整个电机的磁网络,并通过总结几个特定位置磁网络的规律,推导出符合任意转子位置的通用磁路网络模型;再次,求解通用磁网络对应的节点磁位方程组,从而进一步求得永磁磁链、永磁电动势、负载磁链、输出转矩、磁密分布等;最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验证所建立的磁网络模型及由磁网络模型进行电机性能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然后,进行基于SMC的DTFPM的电磁计算程序及计算机辅助程序设计。即将上述的磁网络理论应用MATLAB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来实现,并在界面中增加计算槽满率、电流密度、效率等电机关键参数的模块,从而有效达到电机参数方便输入和性能参数快捷输出的效果。应用已建立的界面,进行基于功率、效率、电压等要求下的电机设计工作,并结合电磁场仿真进行验证和调整,给出最终的样机方案。最后,全文总结。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MC - based DTFPM , which is based on SMC - based DTFPM .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permeability of SMC , the stator pole body can be changed into SMC only , and the stator pole body is kept as silicon steel sheet material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厚松;电动自行车用印制电机与无刷电机性能的比较[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1年01期

2 胡终须,何鸿肃;永磁无刷电机力矩分析[J];广东机械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刘志龙,谢宋和,李淑君;基于TMS320L240x DSP的无刷电机控制器的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Gianluca Pedrina;用于无刷电机旋转测量的无传感器型控制[J];电子设计应用;2005年09期

5 张汉屏;;一种性能优良的无刷电机驱动芯片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1年03期

6 杨华;;基于直流的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J];硅谷;2011年06期

7 朱则刚;;探索永磁无刷电机及其应用[J];电器工业;2013年06期

8 唐雷;;一款节能风扇用无刷电机的设计[J];湖南农机;2013年09期

9 ;伺服结构和应用技术(6)──无刷电机的控制和应用[J];微特电机;1998年02期

10 谢晨;杜坚;韩屹松;姜莹莹;陈酉江;韩燕;;基于四轴飞行器的无刷电机驱动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华;胡海;邴黎明;杨卫华;;新型无刷电机吊扇及控制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新华;杨卫华;邴黎明;刘声华;;电动遮阳篷无刷电机驱动系统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新华;邴黎明;杨卫华;刘声华;;电动遮阳篷无刷电机驱动的计算机控制[A];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新华;吴迪;;电感法无刷电机控制器的实验研究[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节宝;章跃进;王佳;;永磁无刷电机转矩脉动削弱方法综述[A];第十五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黄苏融;;永磁无刷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袁海林;;永磁无刷电机是微特电机发展主流[A];第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萍;张洪钺;;基于双观测器的无刷电机闭环系统故障诊断[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程鑫;廖传书;;基于CAN的车用无刷电机控制节点设计[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佟国香;周亦敏;温田学;吉田修;浦野启;铃木英次;;基于μpd78F9222的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 王绍华;电动自行车无刷电机工作原理[N];电子报;2013年

2 朱敬民;市兴耀华模型有限公司开工建设[N];咸宁日报;2008年

3 ;简介电动自行车电机的接线方法[N];电子报;2010年

4 尚静 记者 衣春翔;哈工大永磁无刷电机让“玉兔”行走更平稳[N];黑龙江日报;2013年

5 江照军 徐爱新;古稀老夫妇高新区创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6 四川 伍九林;无刷电瓶车单片机控制器原理与检修[N];电子报;2007年

7 天津 潘旗;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原理[N];电子报;2004年

8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微电机分会;微电机技术发展方向[N];机电商报;2007年

9 青化 编译;太阳电池及其利用方法(二十三)[N];电子报;2011年

10 马晓平;无刷式DC驱动控制IC MC33035/ML4425[N];北京电子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琛;磁通解耦型磁力变速永磁无刷电机基础理论与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刘慧娟;径向叠片磁障式转子双馈无刷电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郝鹤;高速永磁无刷电机多场综合分析及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雅玲;电动汽车用双定子永磁无刷电机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芹;转子无铁心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肖东亮;基于模糊逻辑的测井永磁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朱峰;车用宽调速磁场增强型永磁无刷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4 顾玮玮;电动汽车用少稀土组合励磁永磁无刷电机的设计与分析[D];江苏大学;2016年

5 付佳斌;电动汽车的永磁无刷电机控制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寇水潮;四旋翼飞行器在电厂典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7 杨雅薇;无刷电机控制系统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吴巧变;基于软磁复合材料的盘式横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何昱;基于无刷电机的航模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戈小中;晶圆清洗机无刷电机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9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89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