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不同电流下Au电接触材料熔桥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5 01:33

  本文选题:Au 切入点:电接触 出处:《稀有金属》2017年11期


【摘要】:通过自主设计的电接触-高速摄像试验系统在直流单分断模式下对Au触头在电接触过程中所发生的熔桥行为进行观测,从而在不同的电流条件下对电接触过程中熔桥的形貌尺寸及其对应的电压波形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接触熔桥行为作用后的Au触头表面进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分断DC 6 V(8~20 A)条件下,Au触头在电接触过程中形成的熔桥其尺寸为微米级,具有圆柱型和哑铃型两种形貌并大多表现为哑铃型,熔桥从形成到断开这一动态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约在2.08 ms之内;熔桥现象出现时通常伴随有多根不同形貌的熔桥存在并具有非线性的电压波形特性,熔桥形成前可能会有电弧现象出现并在电压波形图上呈现出极陡的波峰;熔桥的直径和长度都随电流的增大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熔桥尺寸特征随着电流的增大由细长型转变为短粗型;在10~14 A范围内Au触头在电接触过程中不易形成熔桥;熔桥行为会侵蚀Au触头的接触表面并呈现出具有熔池、熔斑和凸丘特征的侵蚀面,在电接触过程中Au触头材料的损失形式主要以液滴喷溅为主。
[Abstract]:The bridge behavior of au contacts during electrical contact is observed by a self-designed electrical contact-high speed camera test system in DC single break mode.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fusion brid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voltage waveforms a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current conditions, an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au contact is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ngle breaking DC 6V / 8 / 20 A), the bridge formed during the electric contact process is of micrometer size, with cylindrical and dumbbell-shaped shapes, and most of them are dumbbell-shaped.The time of the dynamic process from the formation to the disconnection of the fusion bridge is about 2.08 M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bridge phenomenon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the existence of many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bridge and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ltage waveform.The arc phenomenon may occur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fusion bridge and the wave peak will appear steeply on the voltage waveform, and the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bridge will decrease first and the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urrent.Th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sion bridge change from slender to short with the increase of current; in the range of 10 ~ 14A, the au contact is not easy to form a melting bridge during electrical contact; the behavior of the fusion bridge will erode the contact surface of the au contact and present a molten pool.The main loss form of au contact material in the process of electric contact is droplet spatter in the erosion surface characterized by speckle and convex mound.
【作者单位】: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7007,51461023,51164015,U1302272,51767011,U1602275) 国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507075)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CD126,2012FB195,2015FA042) 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2012HC027)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4FB164)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015HB024)资助
【分类号】:TM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娥;耐磨损、抗粘附的新型电接触材料[J];稀有金属;2001年04期

2 ;电接触材料发展论坛近日在西安举行[J];低压电器;2004年10期

3 堵永国,张为军,胡君遂;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一)[J];电工材料;2005年02期

4 吴春萍,陈敬超,周晓龙,李玉华,鲜春桥;银基电接触材料[J];云南冶金;2005年01期

5 堵永国;张为军;胡君遂;;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六)[J];电工材料;2006年03期

6 李司山;黄福祥;汪振;李敏;;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7 李文生;李亚明;张杰;刘毅;董洪峰;;银基电接触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制备工艺[J];材料导报;2011年11期

8 陈乐生;申乾宏;贺庆;乔秀清;吴兴合;穆成法;张玲洁;樊先平;杨辉;;从“第26届国际电接触会议暨第4届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看环保型电接触材料的研究动态[J];电工材料;2012年03期

9 崔玉胜;;国际电接触会议的起源和发展[J];电工材料;2012年04期

10 王松;付作鑫;王塞北;沈月;谢明;张吉明;;银基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金属;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荣命哲;;电接触及电弧研究的新进展[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2 李恒;;粉体技术在低压电接触材料制造领域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大会暨2000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文集[C];2000年

3 芦娜;;电接触的可靠性[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战红;任凤章;;两种方法制备AgSnO_2电接触材料材料组织性能比较[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5 余海峰;马学鸣;朱丽慧;陆尧;项兢;翁桅;;新型Ag-5%C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弧磨损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6 卢邦洪;;电触点材料的发展动向及展望[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雪燕;银/导电陶瓷复合电接触材料电弧损耗特性的光谱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钱宝光;新型铜基无银弱电接触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姚芳;触点电接触失效预测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航;电接触构件微振动的检测与损伤识别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程新乐;SPS烧结Cu-Mo-WC电接触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殷婷;Cu-W-TiC电接触材料组织及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许红阳;合金元素对Cu/ATO电接触材料润湿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肖振;基于热压工艺的高性能铜基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6 吴迎昌;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电接触故障检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朱顺新;SPS制备Cu-Cr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8 杨璐;尘土腐蚀性对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李彤辉;电接触材料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窦富起;银基电接触材料在继电器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2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712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