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聚乙烯导线火蔓延伴随的熔融滴落行为研究
本文选题:导线火灾 + 熔融滴落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生活逐渐电气化和智能化。电子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带来电气火灾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导线是电气火灾最主要的起火源之一,其中聚乙烯导线因其无卤低烟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人员较集中的场所。开展针对聚乙烯导线防火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导线在通电情况下,由于线芯焦耳热效应,自身持续发热,对紧密包裹的绝缘层起到加热作用。在有火蔓延时,导线下方出现熔融可燃物积聚,并且随火焰传播而发生流动,体积逐渐增大,当积累量超出其表面张力所能维持的最大极限时,就会发生滴落。滴落可以有效扩大燃烧范围,造成火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分严重的后果。本文旨在研究通电聚乙烯导线火蔓延伴随的熔融滴落行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其产生机理、形成及演变过程、临界条件等,从而深刻认识导线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为导线火灾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首先,根据导线燃烧特点,从燃烧学、火灾学、传热传质学等基础理论出发,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考察通电导线的温升情况以及达到稳态时的导线平衡温度;从燃烧的质量传递数出发,理论计算出通电导线火蔓延过程中绝缘层的质量燃烧速率;结合导线火蔓延过程,计算得到熔融绝缘物的积累速率;从液滴表面张力出发,推导出发生滴落时的液滴体积,进而得到导线滴落频率的理论表达式。其次,选取相同绝缘层厚度、不同线芯直径的铜芯聚乙烯导线作为实验材料,开展常压和低压环境下通电导线火蔓延伴随熔融滴落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熔融滴落的发生,是一种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量变指的是电流增大带来熔融物积累速率加快,质变指的是液滴的形成。较大电流作用下,焦耳热效应使得热塑性绝缘材料处于轻度的热解状态,在火焰辐射作用下绝缘层可很快发生熔融及热解,从而加快了绝缘层的质量损失速率。而绝缘层损失的质量,一部分用于燃烧,一部分形成熔融物。随电流增大,熔融物燃烧速率的有限增幅比不上积累速率的增加,从而导致积累量持续增多。当积累量超出液滴表面张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滴落就成为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对熔融液滴下落及燃烧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熔融液滴在下落过程中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火焰状态。火焰呈细长的尖锥形,在经过一段距离的下落后,液滴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具备维持燃烧、甚至点燃其它可燃物的能力。分析液滴下落距离,得到液滴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及加速度。滴落的发生呈现周期性,结合实验结果,得到不同电流下导线的滴落时间和滴落频率,并且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于线芯横截面较小的导线,其滴落频率与电流的平方呈线性正相关,而且滴落时间随导线平衡温度升高而呈指数递减。此外,滴落对导线火蔓延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火焰高度在滴落前后发生剧烈跳变,由最大值急速减小到最小值,此后随着熔融物的再次积累增多,火焰高度又重新开始缓慢增长,进入下一个滴落周期。而火焰宽度仅在滴落前后的短暂时间内发生轻微振荡,火蔓延速率几乎不受影响。最后,通过开展低压导线燃烧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得出火焰辐射减弱带来熔融物热解速率减小是造成低压下滴落速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低压下滴落的频繁发生,带来大量的热耗散,造成火焰短时消失、甚至完全熄灭的后果。而且,随着压力的降低,触发滴落所需的电流值减小,滴落更加容易发生。但是这种变化是非线性的,在1.0-0.8atm的阶段,临界滴落电流的变化较小,而在低于0.8atm的阶段,临界滴落电流迅速降低。此外,导线熔融滴落频率随环境压力的降低而增大,尤其是在较大的通电电流作用下,滴落频率随压力降低由线性增长逐渐发展为抛物线性增长。低压下导线熔融滴落与自身平衡温度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在较低的环境压力下,不论导线线径大小,其火蔓延时的导线温度越高,熔融物积累直至滴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滴落频率也越大。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 people ' s life is gradually electrified and intelligen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opping of molten droplets and the process of dropping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opping frequency of the molten drops is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pressur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杰;李杰;孙金华;张英;黄新杰;;不同宽度和角度下木材表面火蔓延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2 兰锦安;;倾斜表面火蔓延加速突变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3 张英;孙金华;纪杰;黄新杰;;高原环境下木材表面火蔓延特性的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4 姚瑶;郭进;谢烽;胡坤伦;;液体燃料润湿条件下砂床表面火蔓延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王喜世,廖光煊,范维澄,邹样辉;静止环境中可燃固体表面火蔓延特性的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1998年01期
6 蒙明朝,廖曙江;薄型材料竖向贴壁火蔓延的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7 林霖;房玉东;廖光煊;秦俊;;细水雾作用下固体表面火蔓延速度变化规律的小尺度实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6期
8 张和平,王蔚,杨昀,徐亮;全尺寸墙角火实验中木工板表面火蔓延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9 徐霖;电视或电脑着火怎么办[J];农村电工;2002年02期
10 邵占杰,林其钊,路长;基于燃料床的小坡度地表火蔓延模型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利珍;刘方;廖曙江;郭盛友;;固体可燃物水平火蔓延研究[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车亭;军地联合指挥部举行第三次会议[N];威海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鑫;典型有机保温材料的热过程演化及火蔓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闫维纲;耦合建筑外立面结构影响的PU保温材科火蔓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任小男;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解火蔓延特性及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陈潇;表面朝向对典型固体可燃物着火特性及侧向火蔓延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恒泽;水喷淋对竖直外壁面典型保温材料燃烧蔓延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彭飞;顶棚辐射与对流对PMMA热解及火蔓延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何豪;通电聚乙烯导线火蔓延伴随的熔融滴落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8 张英;典型可炭化固体材料表面火蔓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赵兰明;水喷淋对典型建筑外饰材料竖直火蔓延抑制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陈鹏;典型木材表面火蔓延行为及传热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维维;薄型可燃物竖向燃烧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刘希平;典型热塑性材料逆流火蔓延及燃烧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柳爱静;风作用下聚苯乙烯保温材料逆流火蔓延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江文;挑檐对建筑外立面典型装饰材料火蔓延抑制作用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杰;不同密度及放置角度下EPS保温材料着火及火蔓延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杰;不同海拔高度下典型可碳化固体表面火蔓延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宦祖飞;并列挤塑保温双板双火源火蔓延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王晓红;黑龙江大兴安岭4.30罕诺河大火蔓延模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白洪宝;乙醇/柴油混合燃料表面火蔓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张阳树;倾角对航空导线火蔓延行为及其极限氧浓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2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11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