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充电平台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8-07-20 18:42
【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MP3、平板电脑等小型可携带式电子数码产品的迅速普及,充电设备的需求和应用也随之增长,然而通常情况下每个设备都需要一个有线充电设备与其匹配,结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同时也与便携设备体积小、穿戴方便的设计初衷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非接触式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电磁共振、辐射等方式对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其具有适用面广、使用方便等优势,近年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需求也迅速增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充电传输距离和充电效率一直是影响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研究了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线圈之间相对位置对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非接触式充电技术充电效果的制约因素,本文以STC12C5A60S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并实现了发射电路、整流电路、显示电路等外围电路,进而研制出了非接触式充电系统的充电平台,并基于此平台对充电对象端电压与发射和接收线圈距离的关系、充电效率与线圈半径、线圈相对距离和负载大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如下结论:(1)充电对象两端电压与发射和接收线圈距离成反比,随着两线圈距离的增大,输出端电压随之减小:(2)增大发射和接收端线圈半径可以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的效率:(3)随着发射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增大,传输效率逐渐减小;(4)负载电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无线电能传输的效率随负载的增大而增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spread of small portable digital device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MP3, tablet computers, the demand and applications for charging devices have increased, but typically each device needs a wired charging device to match it. As a result, a large amount of resources are consumed, and the design intention of portable device is also contradicted by its small size and convenient wear. In this cas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has entered the field of vision, non-contact charg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radiation and other means of wireless charg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it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its application field is expanding, and the application demand is also growing rapidly. Howeve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distance between charging and transmission and charging efficiency have been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ct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iciency and distance of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coils 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transmission distance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charging effect of non-contact charging technology, the peripheral circuits, such as transmitting circuit, rectifying circuit, display circuit and so on, are designed and realized with STC12C5A60S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control core. Furthermore, the charging platform of non-contact charging syst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plat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minal voltage of charging object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ils,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and the coil radius ar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ve distance of the coil and the load size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voltage at both ends of the charging object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il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coi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coils. The output voltage decreases: (2) increasing the radius of th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ils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3)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ils increases, (4) when the load resistance changes in a certain rang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radio energ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2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3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4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5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6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7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8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10 孙跃;卓勇;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拾取机构方向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斌;天津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创高铁列车供电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2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无线电能传输灯泡诞生[N];消费日报;2007年

4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6 李承承;无线电能传输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张旭;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迟浩坤;基于HFSS的PCB线圈无线传能系统仿真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来华星;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陶一伟;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郭赢;电动汽车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优化及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7 袁伟;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特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陈曦;旋转超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钟晓龙;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10 王秋石;基于无线电能传输的锂电池充电装置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34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134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