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仿生表面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4 10:12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多优势,例如高能量密度、无记忆效应、较长的循环寿命等,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重要的动力提供者。随着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出现,锂离子电池作为下一代混合和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去研究开发低消耗和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比容量低(理论比容量372 mAh g~(-1))、大倍率下容量衰减比较快,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满足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下一代的高要求。所以,研究其它高比容量,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的电极材料是很有必要的。ZnFe_2O_4因为高理论比容量和低能耗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ZnFe_2O_4负极材料导电性差、体积膨胀等问题导致了容量的快速衰减、倍率性能较差,这些问题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为了改善这个现状,研究者们通常将金属复合氧化物纳米化或者与高电导率材料(碳、金属)复合,来提高界面动力和电子传输能力。进而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Li_4Ti_5O_(12)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循环可逆性,材料的体积几乎没有变化,循环稳定性也比较理想。工作电压在1.5 V左右,可以有效的防止金属锂枝晶的形成,从而保证电池在循环过程中良好的安全性能。但是Li_4Ti_5O_(12)的电子导电性差、容易胀气,这是Li_4Ti_5O_(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得不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材料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性:制备纳米级别的材料、与导电物质复合、离子掺杂、表面包覆等。本论文绪论简单介绍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外,主要针对ZnFe_2O_4和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改性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论文的主要实验是通过仿生的方法将多巴胺包覆及其与多种导电剂的复合物修饰在ZnFe_2O_4和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表面,制备出复合负极材料。具体的实验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简单易行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级别的ZnFe_2O_4负极材料,用仿生材料多巴胺通过在材料表面自聚包覆形成一层聚多巴胺包覆层。由于聚多巴胺薄膜是很好的离子透过膜,因此,在ZnFe_2O_4负极材料表面修饰聚多巴胺薄膜后保护电极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电极材料的离子导电性。本实验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时间对包覆层的厚度进行优化,当包覆时间为2 h时,复合材料展示出了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是1 A g~(-1)时,初始放电比容量是2079 mAh g~(-1),循环了150圈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仍然可以达到2074mAh g~(-1)。而且,在电流为5 A g~(-1)时,ZFDA1电极的可逆比容量是1187 mAh g~(-1)。2.开发了一种兼具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的双功能表面修饰层,该修饰层是由聚多巴胺和不同导电碳复合而成。多巴胺具有和任何材料都有很好结合力的特性,在多巴胺的缓冲溶液中添加适量的导电碳,通过多巴胺的自聚在ZnFe_2O_4负极材料表面实现均匀地双功能表面修饰。本实验在前期包覆厚度优化的基础上优化了不同导电碳种类(如Super P或Graphene)和不同添加量对ZnFe_2O_4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Super P的添加量为3%时,复合材料ZFDASP2电性能最好。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进行100次循环后仍然够保持约2101.9 mA h g~(-1)的容量。Graphene的添加量为2%时,复合材料ZFDAGO1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3.对负极材料Li_4Ti_5O_(12)表面进行双功能包覆改性,采用效果较好的Super P作为导电碳,对Super P的添加量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当Super P的添加量为3%时,在电流密度35 mA g~(-1)下,可以明显看出LTOSP2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75 mAh g~(-1),而未经过改性的LTO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2.7 mAh g~(-1),循环至150圈后,LTOSP2的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th;阮晓莉;胡蕴成;;球形炭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J];东方电气评论;2011年04期

2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3 邓姝皓;易丹青;赵丽红;周玲伶;王斌;冀成年;兰博;;一种新型海水电池用镁负极材料的研究[J];电源技术;2007年05期

4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5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6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8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9 谭晓旭;唐谊平;曹华珍;郑国渠;;三维负极材料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1年06期

10 姜前蕾;贾梦秋;薛锐生;;锡锑铜氧合金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电池;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仿生表面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田院;锂离子电池锰基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郭红祥;由稻壳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D];南昌大学;2017年

4 童震坤;锂离子电池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李玉云;离子液体中锂离子电池锡基合金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6 李莹莹;锂离子电池钛基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7 郭剑;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7年

8 李凡;具有微纳结构的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9 王娟;新型石墨烯基复合膜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7年

10 刘祯;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池特性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353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353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