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永磁伺服系统参数辨识

发布时间:2019-03-29 14:18
【摘要】:为使永磁同步电机(PMSM)控制系统在复杂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伺服系统必须具有参数辨识和参数自整定的功能,而转动惯量与负载转矩辨识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采用零阶保持器对电机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建模,考虑了摩擦系数对辨识结果的影响,将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算法应用于该离散模型可以同时辨识出系统转动惯量、负载转矩和摩擦系数。同时,针对Matlab/Simulink中库模型参数不能在线动态修改的缺点,提出改进型PMSM模型,以此搭建了伺服系统的仿真控制模型,完成了定参数与变参数的动态仿真。最后,在stm32微控制器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表明该文提出的电机离散化模型和参数辨识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型PMSM模型在变参数仿真研究中的实用性。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PMSM) control system have better dynamic performance in complex environment, servo system must have the function of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nd parameter self-tuning,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ment of inertia and load torque is the firs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motion equation of motor is discretized by zero-order holding dev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 is considered. The recursive least squar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forgetting factor is applied to the discrete model to identify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Load torque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At the same time, aiming at the disadvantage that the parameters of library model can not be dynamically modified on-line in Matlab/Simulink, an improved PMSM model is proposed to build the simulation control model of servo system, and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fixed parameters and variable parameters is completed. Finally, th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on stm32 microcontrolle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iscrete model an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ve certain accuracy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improved PMSM model in the simulation of variable parameters.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73136,61573137) 湖州市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5GZ05)资助
【分类号】:TM341;TM921.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6 邵群涛,赵伟军;一种综合性、设计性的伺服系统实验装置[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刘霆,杨建武;便携式伺服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仪[J];电气时代;2001年10期

8 ;更易于使用的新一代伺服系统MELSERVO-J2-Super诞生[J];机电信息;2001年04期

9 欧阳三泰,欧阳琳;伺服系统的可编程序控制[J];电气时代;2002年11期

10 赵景辉,赵景波;伺服系统摩擦的改善[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安连祥;尚丽辉;;基于PUZZY-PID控制的伺服系统仿真研究[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7 杨林;樊立萍;;基于模糊的电气伺服系统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薛志刚;于建国;毕越;;Omron伺服系统改造的分析[A];电子玻璃技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全体理事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万根;;高性能矢量变频器在AC伺服系统中的运用[A];第一届变频器与伺服企业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朱广斌;孟小利;严仰光;;基于DSP永磁同步伺服系统速度环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永磁电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2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3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6 翟百臣;直流PWM伺服系统低速平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姜春霞;太阳能跟踪伺服系统非线性特性及补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永磁电机动态加载伺服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杜智超;伺服系统滑模控制与干扰抑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宋永君;转塔跟踪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特性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李杰;伺服系统惯量识别及谐振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张顺忠;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柳秋兴;伺服系统中再生反馈的微机辅助跟踪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唐军;伺服系统速度特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郭少辉;交流永磁伺服系统定位末端抖动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谭军鑫;伺服系统在线传动间隙辨识及其负面效应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49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449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