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模糊系统的接触电阻建模方法

发布时间:2019-04-12 19:12
【摘要】:接触电阻是衡量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参数。为此针对接触电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糊系统的接触电阻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试验得到训练数据与测试数据。将基本蚁群算法与递推最小二乘算法结合形成改进算法。采用训练数据调整模糊系统参数,算法分别为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基本蚁群算法、改进算法。与其他两种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收敛误差减小1倍以上。利用训练数据建立接触电阻的回归分析模型,并通过测试数据对各模型进行测试。改进算法训练模糊系统所得接触电阻模型的测试误差比其他模型减小10%。测试结果说明用改进算法训练模糊系统的方法计算接触电阻是可行的。
[Abstract]:Contact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measure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ical cont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act resistance, a contact resistance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fuzzy system is proposed. The training data and test data are obtained by experiments. The basic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recursive least square algorithm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mproved algorithm. The parameters of fuzzy system are adjusted by training data. The algorithms are recursive least square algorithm, basic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improved algorithm.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algorithms, the convergence error of the improved algorithm is reduced by more than 1 times.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of contact resistance is established by training data, and each model is tested by testing data. The test error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model obtained by the improved algorithm training fuzzy system is 10% less than that of other model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the improved algorithm to train the fuzzy system to calculate the contact resistance.
【作者单位】: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4AA051802)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NXJX00YJJS1400105)~~
【分类号】:TM501.3;TM7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举;马拓;刘武华;;碳纤维带电热技术的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2 李春茂;朱宁俊;吴广宁;高国强;吴杰;;弓网系统动态接触电阻数学模型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年11期

3 吴杰;高国强;魏文赋;陈光雄;吴广宁;刘贤lm;;弓网系统滑动电接触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5年11期

4 周蠡;鲁铁成;罗容波;张博;余光凯;万家伟;;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触头电接触状态检测与评估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5年01期

5 李玲玲;马东娟;李志刚;;触点动态接触电阻时间序列混沌预测[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9期

6 陈忠华;石英龙;时光;王智勇;康立乾;;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接触电阻计算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5期

7 王召斌;翟国富;黄晓毅;;电磁继电器贮存期接触电阻增长的动力学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5期

8 李玲玲;韩俊杰;王成山;;基于灰色理论的继电器电接触可靠性预测[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9 许军;李坤;;电接触的接触电阻研究[J];电工材料;2011年01期

10 杨文英;任万滨;翟国富;李岐新;;工频磁场对电磁继电器动态特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谭盛武;林生军;王之军;常林晶;;基于模糊系统的接触电阻建模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7年03期

2 杨溢;刘强;张琦;梁清栻;;容性电路微间隙下的接触不良试验研究[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7年01期

3 王刚;王之军;杨欣可;常林晶;徐健涛;;接触电阻建模新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李文华;沈培根;马思宁;;航天继电器多参数贮存寿命加速退化预测方法研究[J];电气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5 王刚;谭盛武;何子博;林生军;王之军;常林晶;;梯度下降优化模糊系统的接触电阻预测方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6 吴楠;庄劲武;江壮贤;武瑾;吴迪;;螺栓紧固铜排间接触电阻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7 李文华;周露露;王立国;蔡亚楠;;基于统计分析的继电器贮存寿命神经网络预测[J];航天控制;2016年06期

8 高国强;郝静;古圳;吴广宁;;高速铁路中受电弓升弓过程弓网电弧电气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6年11期

9 吴广宁;周悦;雷栋;魏文赋;吴杰;高国强;;弓网电接触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6年11期

10 朱德举;马拓;刘赛;李航;李安令;刘洪彬;刘宝株;;碳纤维带电热地暖性能的足尺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凤仪;张晓晓;;弓网系统中滑动电接触受流效率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年10期

2 陈忠华;石英龙;时光;王智勇;康立乾;;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接触电阻计算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5期

3 XIU ChunBo;GUO FuHui;;Wind speed prediction by chaotic operator network based on Kalman Filter[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5期

4 李鹤;雷彬;李治源;张倩;朱仁贵;;电磁轨道炮试验过程中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3年04期

5 陈允;徐伟东;袁伟群;赵莹;严萍;兰国峰;;电磁发射中铝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3年04期

6 LI Bin;LIN Xin;XU Jianyuan;QI Hongwei;ZHANG Bin;;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断路器机械特性状态评估方法(英文)[J];高电压技术;2013年04期

7 张勇;;New prediction of chaotic time series based on local Lyapunov exponent[J];Chinese Physics B;2013年05期

8 张文超;谭思超;高璞珍;;基于Lyapunov指数的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混沌预测[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9 刘福才;金书辉;赵晓娟;;LC串联谐振和LCC串并联谐振在高压脉冲电容充电电源中的应用比较[J];高电压技术;2012年12期

10 王万岗;吴广宁;高国强;王波;崔易;李天鸷;杨明明;;弓网系统接触电阻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东,张庆灵,王岩;关于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杜新宇,张乃尧;二叉树型分层模糊系统的等效性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3 闫文松,季巍,马克茂;T-S模糊系统的二次镇定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4年04期

4 张钊,裴燕玲,郑爱红;任意隶属度函数模糊系统的逼近特性[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8期

5 孙海蓉;毛新静;韩璞;焦嵩鸣;;基于规则选取和补偿运算的模糊系统建立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刘慧林;游文虎;冯汝鹏;;具有通用逼近性的T-S模糊系统的充分条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王健;张香燕;张乃尧;;一类二叉树型分层模糊系统的等效性条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8 王宁;孟宪尧;;齐次T-S模糊系统的逼近性能[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潘俊涛;王仁明;黄悦华;;基于模糊Lyapunov-Krasovskii函数的T-S模糊系统的H_∞控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杨月全;邓林;姜建妹;张天平;;一类时滞不确定切换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学海;鹿文慧;李洪兴;;重心法模糊系统及其概率表示[A];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钮晓呜;秦春华;龚卫红;戚明;;一类模糊系统的整体渐近稳定性[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李彦江;段广仁;;基于无源性能的连续T-S模糊系统的多目标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4 王辉;肖建;;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T-S模糊系统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高谦;王秀红;魏新江;;一般模糊系统作为函数逼近器的设计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陶洪峰;胡寿松;;执行器饱和T-S模糊系统的鲁棒耗散容错控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八分册)[控制理论与应用(专刊)][C];2009年

7 孙长银;李林峰;;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T-S模糊系统[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巩增泰;;非连续模糊系统与模糊Henstock积分(英文)[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9 张钊;;T-S型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唐益明;路强;刘晓平;;基于三I方法或CRI方法的模糊系统及其响应性能[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涛;区间二型T-S模糊系统反馈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厉筱峰;2-D离散随机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综合[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哲;二型模糊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赵姗;二型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罗金鸣;几类切换模糊系统的分析与综合[D];东北大学;2015年

6 张钊;模糊系统的推理及其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7 董久祥;T-S模糊系统的若干控制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郭岗;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兴泉;时域约束T-S模糊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兆娜;T-S模糊系统的若干控制器设计及应用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建;区间二型T-S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综合[D];渤海大学;2015年

2 赵迪;T-S模糊系统的量化H_∞滤波[D];渤海大学;2015年

3 高亚斌;基于delta算子的T-S模糊系统的分析与综合[D];渤海大学;2015年

4 邢s,

本文编号:2457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457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