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特高压直流输电多端馈入方式及运行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11:16
【摘要】:我国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实现了将大型水电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的电能进行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的外送。但随着电力输送容量越来越大,传统两端直流输电拓扑模式会对受端交流电网造成较大冲击。为从电网构架上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多个分散受端来消纳直流功率成为非常必要的选择。本文创新性提出特高压直流输电分极接入模式,并通过稳态和暂态特性分析与仿真验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首先从选题背景与课题研究意义出发,对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概括,并总结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受端馈入方式的研究进程。然后给出特高压直流输电分极接入模式的具体结构形式图,详细介绍了为所提出的分极接入设计的控制系统,对各个控制模块的原理与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接下来,论文提出了分极接入短路比的概念并研究其对直流功率传输能力的影响。对不同多端馈入模式逆变侧交流系统进行等值并用特性方程对系统模型进行描述。研究工作结合河南电网特高压直流馈入的实际需求,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搭建特高压直流分极接入模型,从一极所连接逆变站交流侧短路故障、直流线路故障等多个方面分析特高压直流输电分极接入系统的暂态特性,给出详细的系统响应机理,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在设定的控制系统下分极接入可以实现故障极间隔离;论文还搭建了特高压直流输电串联多端馈入模型并进行故障仿真分析,为分极接入仿真结果提供对比,验证了分极接入模式的优势,在为河南电网未来特高压直流工程制定多端馈入方案上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7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奕;陈斌;皮景创;汪成根;刘明松;;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系统接纳能力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2 卢东斌;王永平;王振曦;曹冬明;;分层接入方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逆变侧最大触发延迟角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3 张强;张新燕;王维庆;常喜强;;哈郑风火打捆特高压直流外送电压稳定性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6年03期

4 辛焕海;章枫;于洋;甘德强;徐谦;;多馈入直流系统广义短路比:定义与理论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5 吴彦维;李晔;陈大鹏;李乾;周晓风;;10000MW特高压直流工程受端分层接入交流电网方式下直流控制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18期

6 徐式蕴;吴萍;赵兵;孙华东;易俊;陈占明;卜广全;;哈郑直流受端华中电网基于响应的交直流协调控制措施[J];电网技术;2015年07期

7 李少华;王秀丽;张望;胡永昌;;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电网方式下直流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8 柴润泽;张保会;薄志谦;;含电压源型换流器直流电网的交直流网络潮流交替迭代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07期

9 刘羽超;郭春义;许韦华;赵成勇;阳岳希;李春华;;一种降低直流输电换相失败概率的控制方法[J];电网技术;2015年01期

10 吴庆范;黄金海;张爱玲;严兵;贾轩涛;田培涛;范子强;许朋见;付艳;许静静;;溪洛渡-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直流保护系统实施策略及其仿真试验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国梁;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媛;高压直流输电多端馈入可行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陈子聪;LCC-HVDC和VSC-HVDC输电系统的通用建模方法和运行特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向磊;基于PSCAD的宁东直流输电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4 齐艳;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分析及其线路保护方案[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3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23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