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型双半桥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特性
【图文】:
鈉卸缟糠治觥?本文考虑DHB变换器的开关过程中死区时间,对变换器的软开关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建模和定量分析推导了各开关管的软开关工作范围,讨论了电路参数与软开关工作范围之间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和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占空比控制方法,有效扩大了DHB的软开关工作范围,确保变换器实现稳定的软开关。最后,通过一台额定功率600W的样机,验证了本文相关理论分析以及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DHB变换器的工作原理1.1DHB变换器的拓扑结构隔离型双向双半桥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一次侧半桥Q1/VD1、Q2/VD2与二次侧半桥Q3/VD3、Q4/VD4分别位于高频变压器T的两侧。低压侧电池单元通过输入电感Li接在一次侧半桥中点处。电感Ls为变压器漏感折算到一次侧的等效电感值与外接补偿电感值的总和。开关管Q1和Q2,Q3和Q4分别都以互补的方式交替导通,而且在变压器一次、二次侧半桥上分别形成方波电压vp和vs,它们之间存在移相角,的大小和符号决定了变换器功率传输的大小和方向。四个支撑电容C1~C4,其电压为V1~V4。Cr1~Cr4为各个开关管的结电容与其可能外加的辅助并联电容之和,其电压为vCr1~vCr4。图1隔离型双向双半桥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Fig.1IsolateddualhalfbridgeDC-DCconverterDHB变换器在Boost模式下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电压、电流波形如图2所示。一个开关周期Ts可以由t1~t12共12个时刻划分为12个工作模态。图2Boost模式下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电压、电流波形Fig.2VoltageandcurrentwaveformsinaswitchingperiodinBoostmodeDHB在这12个工作模态内的运行原理已经在文献
饕淮巍⒍鋥尾喟肭派戏直鹦纬煞讲ǖ缪?vp和vs,它们之间存在移相角,的大小和符号决定了变换器功率传输的大小和方向。四个支撑电容C1~C4,其电压为V1~V4。Cr1~Cr4为各个开关管的结电容与其可能外加的辅助并联电容之和,其电压为vCr1~vCr4。图1隔离型双向双半桥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Fig.1IsolateddualhalfbridgeDC-DCconverterDHB变换器在Boost模式下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电压、电流波形如图2所示。一个开关周期Ts可以由t1~t12共12个时刻划分为12个工作模态。图2Boost模式下一个开关周期内的电压、电流波形Fig.2VoltageandcurrentwaveformsinaswitchingperiodinBoostmodeDHB在这12个工作模态内的运行原理已经在文献[7,8]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在这12个模态中,存在四段死区时间。(1)t1~t2:Q1、Q2都处于关断状态,Cr1、Cr2和Ls发生谐振,电压vCr2下降同时电压vCr1上升。在t2时刻Q2导通以前,vCr2已经下降为0,t2时刻Q2为零电压导通。(2)t5~t6:Q3、Q4都处于关断状态,,Cr3、Cr4和Ls发生谐振,电压vCr4下降同时电压vCr3上升。(3)t7~t8:Q1、Q2都处于关断状态,Cr1、Cr2和Ls发生谐振,电压vCr1下降同时电压vCr2上升。(4)t11~t12:Q3、Q4都处于关断状态,Cr3、Cr4和Ls发生谐振,电压vCr3下降同时电压vCr4上升。1.2DHB变换器的稳态运行分析根据对称性,变换器在Buck模式下的工作原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锐博润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项目(D131104002013003)
【分类号】:TM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波;移相式PWM软开关高压逆变电源的电路设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7期
2 钟连臣;张东来;杨学锋;;中间母线变换器软开关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1期
3 田松亚;顾海涛;付炜亮;文芳;朱晓华;;双零软开关逆变主电路的参数计算仿真与试验[J];电焊机;2008年10期
4 唐建华,石文,连级三;一种新型单管多谐振软开关[J];通信电源技术;1998年04期
5 张瑞兰,刘迎九,华晶,安威力;便携式设备中电源软开关设计的一种方法[J];电子技术;2002年09期
6 李建文;刘教民;王震洲;孙伟;;高频逆变电源新型软开关调功策略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潘建;;新型软开关逆变电源设计[J];仪表技术;2011年12期
8 孙跃;赵志斌;王智慧;戴欣;;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新型软开关电路[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9 刘万强,张代润,黄念慈;全软开关Boost ZVT-PWM变换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孙英;;一种新型的软开关逆变电源主回路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龙轶伟;朱志明;;单端正激有源钳位软开关逆变电源的仿真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2 王振民;张芩;吴祥淼;叶惠;王志强;;全数字双逆变型磁控电弧交变磁场发生装置[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袁有臣;吕永东;童刚;;谐振软开关同步Buck变换器的数字控制系统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4 林国庆;林清华;王建新;;一种新型的ZVZCT软开关DC-DC变换器[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裴云庆;姜桂宾;刘海涛;王兆安;;大功率软开关电镀电源的研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谢毅聪;熊蕊;;一种新型单管软开关Boost变换器及其EMI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杜贵平;张波;陈立军;胡宗波;;全数字化高频软开关电镀电源仿真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杜贵平;张波;陈立军;胡宗波;;全数字化高频软开关电镀电源仿真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卫平;刘振刚;陈振庚;刘元超;;一种实际6KW开关电源PFC电路的分析与设计[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午英;全负载软开关的改进型双有源桥双向变换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秦晓晴;基于有源升压整流单元的全桥多端口变换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张磊;基于谐振软开关的高频静电除尘电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青移;基于数字控制的单级全桥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伟;软开关DC/DC变换器混沌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肖建国;用于新能源混合发电的三端口DC/DC变换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7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4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