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无线供电技术在电子式互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3:16
【摘要】: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实现计量与保护的重要设备,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受其传感原理限制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电子式互感器因具有抗干扰性能好、测量精度高、重量轻等优点已成为传统电流互感器的理想替代品,其中有源电子式互感器高压侧供电问题则是研究中的难点和技术难题。针对现有高压侧供电电源设计中存在的电源复杂、寿命短、供电不稳定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供电方案,即无线供电技术。以线圈尺寸最小化和传输距离最大化为原则,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供电电源装置,实现了为电子式互感器高压侧稳定供电。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现有几种主流无线供电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与分析,确定采用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供电技术为电子式互感器高压侧电路供电。以电路互感理论为基础对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供电技术进行建模与分析,建立了PP拓扑结构下的能量传输模型,推导出了输出功率表达式,进一步分析电压、频率、互感对功率的影响,从而为硬件电路的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2.其次对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供电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主要包括高频逆变环节、谐振线圈、谐振电容、整流滤波稳压环节,根据系统的设计指标,对这些环节一一进行分析,合理的设计优化系统的参数,保证在获得稳定功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发射和接收线圈尺寸,再印制电路板,完成硬件电路制作。3.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并对电源进行了实验测试,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输出波形均满足实验要求。通过实验测试距离和负载对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得出当传输距离在5-11cm,负载电阻在100Ω-250Ω范围时,负载均可获得100mW以上的功率,完全满足电子式互感器高压侧供电要求。通过对绝缘子设计,完成了系统的样机制作,最后经过整体样机实验验证波形图表明该供电电源在保证有效绝缘距离的前提下,可实现长时间的稳定供能,验证了本设计的有效性。
【图文】:

大学,供电技术,磁耦合,团队


供电装置的供电效率高达 40%。该实验首次提出磁耦合共振的概念,成为无线供电技术研究方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实验成果如图 1.8 所示。图1.8 麻省理工大学成果Fig.1.8 MIT Achievements日本东京大学以 Takao Someya 教授为首的团队,使用有机晶体管的传输系统和MEMS 开关,通过印刷技术,成功地生产了一种大面积铺置的输电线路板。利用印刷塑料MEMS 开关驱动的二维铜线圈阵列,通过电磁场有选择地向物体供电,实现了 62.3%的功率传输耦合效率,无线接收到 29.3W 的功率[32]。日本日立研究室的课题团队详细分析了电梯和自动巡航车的无线供电系统,包括磁芯的形状、线圈的形状及线圈的缠绕方式等[33]。2011 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华盛顿大学和 Intel 公司宣布,采用磁耦合共振式无线供电技术

人工心脏,供电系统,供电技术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9图1.9 人工心脏无线供电系统Fig.1.9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artificial heart1.4.2 无线供电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无线供电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研究团队,自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对无线供电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严卢光院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是国内较早研究无线供电技术的团队之一。通过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建立了隔离变压器电路和新型无线供电系统的模型,,最早研制出了小型无线供电电源系统,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系统变频控制时的稳定性及所采用的补偿方法[31]。以重庆大学孙跃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对无线供电技术的基本原理、高频谐振 ZCS软开关的建模方法、系统非线性行为的分析方法以及系统谐振参数优化控制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35]。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早在 2010 年,该团队就研制了国内首套输出功率在1 千瓦以上的大功率 IPT 器件,并与海尔集团公司建立了家用电器无线供电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724;TM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电子式互感器原理与实用技术[J];供用电;2019年03期

2 王志伟;于春来;于东洋;刘彬;刘翔;;低温环境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J];黑龙江电力;2017年06期

3 胡伟曦;谭建成;;电子式互感器原理及关键技术综述[J];电气开关;2018年03期

4 张杰梁;金晶;赵斯圢;林勇;肖娜丽;;电子式互感器性能的检测与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7年10期

5 麦照娇;;计量用合并单元及电子式互感器计量接口规范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22期

6 范浩;;电子式互感器的性能检测存在问题及优化方法[J];中国新通信;2016年13期

7 郑欣;李俊;申莉;汪应春;;基于信号相关性算法的电子式互感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6年S1期

8 姜立宪;刘庆刚;;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04期

9 苏占江;;电子式互感器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16期

10 李鑫;;电子式互感器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与企业;2015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连海;赵志强;;电子式互感器的选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琳琳;潘贞存;丛伟;;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微型动模实验系统的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晓;彭定敏;华琴;;新型数字化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设计与实现[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4 戚振彪;齐慧;廖军;蒲道杰;;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研究[A];2011年安徽省智能电网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冯利民;王晓波;吴联梓;王佳颖;刘赫;付海艳;;500kV GIS变电站VFTO对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骚扰研究[A];2015中国电磁兼容大会论文集[C];2015年

6 周斌;雷铭;沈健;;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变电站智能设备采样值接口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是晨光;胡建音;王勇;须林;;110kV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探讨[A];2007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勇;;数字化变电站的构成原理及应用前景[A];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国海;隆丽;;浅谈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基础技术[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10 徐大可;汤汉松;孙志杰;;数字化变电站的现实与未来[A];第一届电器装备及其智能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白明琴;电子式互感器是未来市场主流[N];中国电力报;2016年

2 秦虹;电子式互感器亟待智能化[N];中国电力报;2015年

3 ;陈秀峰:电子式互感器相关标准有待完善[N];中国电力报;2012年

4 李洪涛 张巍;光隔离电子式互感器投运[N];国家电网报;2010年

5 记者 王敏;电子式互感器在深批量生产[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通讯员 邵志兰;FEXT系列电子式互感器通过鉴定[N];中国电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琳;华伟光电护航延安750千伏智能变[N];中国电力报;2011年

8 通讯员 李洪涛 张巍;新乡供电光隔离电子式互感器挂网运行[N];中国电力报;2010年

9 李红斌;探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发展趋势[N];中国电力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缪舢;新设备需慢慢成熟 智能电网建设步伐缓一下[N];经济观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兵;GIS中特快速暂态过电压及其对电子式互感器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刘志恒;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3 张可畏;电子式高压电力互感器的设计与实用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邱红辉;电子式互感器的关键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高广玲;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适应性保护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志;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振华;电子式互感器性能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伟;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及数字化电站新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罗彦;IEC 61850标准在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董义华;基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智能行波测距系统[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香玉;经鼻高流量氧疗在AECOPD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的效果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2 贾帅;基于OpenStack的大数据实验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刘娜;无线供电技术在电子式互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4 贺永泽;基于小波能谱熵的电子式互感器故障诊断[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5 朱金摇;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年

6 陈宇;电子式互感器动态附加分量的检测与评估[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贺欢;电子式互感器性能检测试验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宇森;电子式互感器校验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勇飞;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静;电力系统中电子式互感器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0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590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