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1:12

  本文关键词: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墨是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主要材料,其理论容量为372mAh/g。由于该类材料循环稳定性较差、能量密度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对大比容量储能设备的要求;而且在高倍率和过充情况下形成的锂枝晶容易刺破隔膜,造成电池短路而发生爆炸,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出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倍率性能好、循环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是非常必要的。尖晶石型钛酸锂被称为“零应变”材料,并且具有非常平稳的充放电平台,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负极材料;硅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是取代石墨作为大容量负极材料的理想替代材料之一。为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以纳米化与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复合为出发点,系统的研究水热法合成纳米钛酸锂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碳复合纳米管阵列。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静态水热法合成钛酸锂纳米颗粒及其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钛锂源比例、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煅烧温度等因素对钛酸锂的合成有影响作用。其中,煅烧温度对钛酸锂的合成影响作用最大。在800oC热处理后得到的钛酸锂粒径均一、结晶度高、纯度高;经过10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几乎为100%,每次容量衰减率小于0.35%,具有较好的容量保持率。通过对粒径的控制与分析,该方法合成钛酸锂的机理是原位置换反应。(2)动态水热法合成钛酸锂纳米管。在静态水热法的基础上,加入磁搅拌驱动力,来合成大比表面积长钛酸锂纳米管。该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在0.5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73.1 mAh/g;在5C电流密度时容量仍保持为135 mAh/g,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经过100个循环后容量仍为166.8mAh/g,库伦效率在10个循环后保持稳定并接近100%。(3)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硅碳纳米管并与钛酸锂复合。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硅碳复合纳米管阵列,通过调控硅碳源比例,调节管径和壁厚可控的纳米管阵列。复合纳米管外侧碳传输电荷,内侧的空隙缓冲硅体积膨胀,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在0.5C时首放比容量为1700mAh/g,达到理论比容量,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300mAh/g以上。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钛酸锂 高比容量 硅碳材料 复合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引言10
  • 1.2 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10-12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10-11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1-12
  •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12-20
  • 1.3.1 碳类材料13-15
  • 1.3.2 钛酸锂15-16
  • 1.3.3 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16
  • 1.3.4 氮化物材料16
  • 1.3.5 合金类材料16-20
  • 1.4 钛酸锂的制备方法20-22
  • 1.4.1 高温固相合成20
  • 1.4.2 微波辅助20
  • 1.4.3 溶胶-凝胶20-21
  • 1.4.4 水热溶剂热合成21-22
  • 1.4.5 其他合成方法22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22-24
  • 1.5.1 论文选题依据22-23
  • 1.5.2 研究内容23-24
  •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24-29
  • 2.1 实验原料24-25
  • 2.2 实验仪器25
  • 2.3 表征方法及测试设备25-29
  • 2.3.1 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XRD)25-26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6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6
  • 2.3.4 比表面积测试(BET)26-27
  • 2.3.5 恒电流充放电27
  • 2.3.6 交流阻抗谱(EIS)27-29
  • 第3章 静态水热法合成钛酸锂纳米颗粒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29-37
  • 3.1 引言29
  • 3.2 静止水热法合成钛酸锂的方法29-30
  • 3.3 纳米钛酸锂的物理表征30-33
  • 3.3.1 纳米钛酸锂的结构分析30-32
  • 3.3.2 纳米钛酸锂的形貌分析32-33
  • 3.4 钛酸锂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33-36
  • 3.4.1 循环性能测试34-35
  • 3.4.2 倍率性能测试35-36
  • 3.4.3 阻抗分析36
  • 3.5 小结36-37
  • 第4章 磁驱动搅拌动态合成大比表面积钛酸锂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37-47
  • 4.1 引言37
  • 4.2 动态驱动合成钛酸锂方法37-38
  • 4.3 纳米钛酸锂的物理表征38-42
  • 4.3.1 纳米钛酸锂的形貌与组成分析38-39
  • 4.3.2 纳米钛酸锂的结构分析39-41
  • 4.3.3 纳米钛酸锂的结构分析41-42
  • 4.4 钛酸锂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42-45
  • 4.4.1 循环性能测试42-44
  • 4.4.2 倍率性能测试44
  • 4.4.3 阻抗分析44-45
  • 4.5 小结45-47
  • 第5章 碳-硅-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47-51
  • 5.1 引言47-48
  • 5.2 碳-硅-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48
  • 5.3 碳-硅-碳纳米管的表征48-49
  • 5.4 碳-硅-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研究49-50
  • 5.4.1 循环性能测试49-50
  • 5.4.2 倍率性能测试50
  • 5.5 小结50-51
  • 第6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瑞;喻佑华;张岚;袁玲玲;余丽芳;;钛酸锌粉体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江苏陶瓷;2008年05期

2 施哲,何蔼平,朱红波,杨显万;固/液相合成法制取高纯微细钛酸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3 王昭群,朱长江;钛酸钡的燃烧合成[J];火工品;1997年01期

4 陈瑞澄;高纯微细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进展[J];铀矿冶;1997年01期

5 王歆;夏亚飞;刘继红;刘勇;;钛酸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J];中国陶瓷;2014年03期

6 张赞锋,侯艳红;高纯超细钛酸钡的研制[J];粉体技术;1996年03期

7 袁华;何云蔚;艾常春;;钛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改性进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8 张晓丽;王花丽;;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及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07年01期

9 沈保罗,李伟,涂铭旌,,祝海,钟毓茂;聚八钛酸钾晶须预制件的制作及其在高温烧结后的结构变化[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10 邓昭平;李思平;倪师军;;以偏钛酸为钛源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J];材料导报;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祥永;周丹;葛文伟;仲维卓;罗豪u&;;无铅铁电单晶钛酸钡的压电活性与场致应变[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熊健;杨兵初;周聪华;左舜贵;梁丽杰;;钕掺杂对钛酸钡的光学及吸波特性影响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3 廖璐;孙敬锋;李红立;訾建新;孟康;;钛酸锂靶件陶瓷微球制备工艺简介[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4 郭明波;徐宏;古宏晨;;二氧化硅包覆钛酸钾晶须的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王加芳;罗驹华;李杰;;机械力化学法制备超细钛酸镁粉体[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徐阳阳;张健杰;刘自力;陈友;牛飞;吴嘉恩;许家友;;钛酸钾晶须对提高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张惟;万小岗;王东文;潘社奇;赵颜红;;四钛酸钾晶须处理含铀废水实验研究[A];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符春林;蔡苇;邓小玲;;锆钛酸钡的结构和介电、光伏性能研究(英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9 李玉芬;刘晓林;侯彦玲;陈建峰;;醇盐法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及其物性表征[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10 杨玮玮;王桂芹;荆丽娜;段玉平;陈晓东;刘顺华;;钛酸钡的晶化特性及其介电性能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白增安;全球最大钛酸锂材料生产项目落户武安[N];河北日报;2011年

2 涵薏;新型钛酸锂电极材料研发成功[N];上海科技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香才;钛酸锂电池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证券报;2013年

4 ;一种掺杂钛酸钡和镧锰氧巨磁阻器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5 郑远 记者 王春;复旦大学研发出新型纳米钛酸锂电极材料[N];科技日报;2012年

6 冶炼;离子掺杂的钛酸铋纳-钛酸钡体系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7 记者 汪永安;皖企研发国内首个纳米钛酸锂电池[N];安徽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沉淀包覆法制备具有“芯—壳”结构的温度稳定型钛酸钡基陶瓷及其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韩翠平;纳米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改性与嵌脱锂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蔡苇;钛酸钡基陶瓷的制备、微结构及介电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闫涛;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5 倪海芳;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掺杂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彭秧锡;钛酸钡(铅)系列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与相变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张贺新;TiO_2和六钛酸钾晶须掺杂SiO_2干凝胶的制备及隔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郭雪飞;钛酸锂及炭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申林;掺镧钛酸铋粉体、陶瓷及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娄骁;水基湿化学法合成硒化镉和钛酸钡盐材料[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涛涛;不锈钢网负载氢钛酸纳米线薄膜及其结构、光催化性能优化[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杜志华;钛酸钡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崔淑珍;Dy在钛酸钡中与位占据相关的缺陷化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菲;高温固相法制备钛酸锂的反应机制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5 王峻;特殊形貌氧化钛及以其前驱体为模板钛酸锂制备与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徐兰;微波水热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贾振永;高振实密度多孔钛酸锂微球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王雪健;超细钛酸钡固相法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15年

9 盛琛皓;静电纺丝制备P型氧化锌和钛酸钡微纳米纤维及性质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10 郄富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锌锂的合成和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0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