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红外热成像及可见光图像的光伏电站热斑检测及定位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5:28
【摘要】: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热斑效应不仅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而且严重影响了光伏电站的安全性,传统的热斑检测和定位方式难以满足大型光伏电站实际需求。因此,本文选取真实运行中的光伏电站红外热成像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光伏阵列热斑检测与定位的方法,实现了热斑的自动检测与定位,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算法的光伏阵列检测方法。基于光伏阵列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先验知识,首先利用改进权重更新方式的Adaboost算法训练能够识别光伏阵列的级联分类器实现对完整光伏阵列的初步检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去除背景区域,最后根据去除背景的结果图寻找连通区域和光伏组件平均长度及高度检测光伏发电组件。(2)提出了基于完整光伏阵列初步检测框和光伏组件检测框的两次热斑检测判别方法。为了提高热斑检测的准确率,首先利用检测区域的最高温和平均温度进行热斑初筛,然后利用滑动窗口内的温度数据进行热斑二次判定,最后对两次检测得到的可疑热斑进行与运算和位置判断得到最终的结果。(3)提出了基于斜率和长度约束的光伏阵列红外热成像图像及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热斑定位方法。首先利用改进Harris算法分别提取两幅图像中的特征点,然后基于最小欧式距离准则进行特征点粗匹配,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斜率约束准则和长度约束准则对粗匹配线段进行筛选,得到最终的精配准结果,从而实现热斑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不仅实现了光伏阵列热斑的自动检测与定位,而且算法运行效率和准确率都比较高,满足大型光伏电站的实际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615;TP391.41
【图文】:

示意图,光伏电站,示意图,热斑


(c)建在水面的光伏电站 (d)建在沙漠的光伏电站图 1.1 光伏电站示意图为了减少热斑效应对光伏电站的影响,光伏电站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定期对整个电站所有的光伏阵列进行热斑检查。传统的热斑检测一般依靠人工手持热像仪逐个光伏组件进行排查的方式,这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电站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导致人工检测比较困难,因此光伏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人工手持热像仪检测热斑的方式存在精确率较低问题。根据文献[2]的统计,在使用传统方法检测热斑的所有光伏电站中,超过 20%的光伏电站缺少检测数据和误传输数据。所以,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及可见光图像的光伏电站热斑检测定位技术对于提高光伏电站发电效率,降低光伏电站运维成本和实现光伏电站运维智能化具有广阔的前景。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科技发展促进了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产业也因此得以普及。纵观全球光伏发

光伏电站,红外图像


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发出的热辐射线,经过光电转换将不可见辐射转换为可视图像。因此,红外图像的特征在于不受天气和照明条件的影响。红外成像系统不仅可以通过烟雾,灰尘和雾等障碍物探测目标,实现夜以继日的被动探测,并且可以发现目标细节,能够实现进一步目标检测、目标定位及目标跟踪。此外,红外成像设备隐蔽性好、检测能力强、检测距离长,将人类可视范围从有限的可见光谱扩展到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光谱,所以采用红外成像系统实现检测和识别目标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图 1.2 为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得到的存在热斑的光伏电站红外图像和无热斑的光伏电站红外图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涛;陈道远;刘玲玲;周永;张金林;刘勇;;系统端光伏组件热斑研究及其成因分析[J];太阳能;2015年11期

2 杨康;李景天;刘祖明;马铭;马逊;许海园;谢明达;赵冬阳;;光伏电站热斑测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3 杨仲江;蔡然;徐彬彬;;光伏电站防雷装置与热斑效应分析[J];电气应用;2012年01期

4 陈露;夏永放;李本文;史俊瑞;徐有宁;;低速过滤燃烧热斑不稳定性实验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5 王天壹;宣益民;;热斑迁移路径上非定常气膜冷却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年09期

6 贾力;;太阳能光伏组件热斑效应的检测与控制措施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04期

7 范征锋;刘杰;刘彬;于承新;贺贤土;;离子-电子非平衡机制降低中心热斑点火条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08期

8 闫朝,内田澄生,坂元康朗,徐建中;热斑对涡轮二级静叶热负荷影响的实验和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04年06期

9 董建军;邓克立;王强强;任宽;曹柱荣;江少恩;;基于多通道Kirkpatrick-Baez显微镜的内爆热斑不对称性实验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8年02期

10 康洞国;郑无敌;王敏;裴文兵;朱少平;;激光聚变冲击波点火的热斑形成机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于承新;范征锋;刘杰;;惯性约束聚变中内爆混合的模型构建[A];2016第八届全国计算物理会议报告文集[C];2016年

2 于承新;范征锋;刘杰;;惯性约束聚变中内爆混合的模型构建[A];2016第八届全国计算物理会议报告文集[C];2016年

3 王衍斌;;锥引导的冲击波快点火[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C];2017年

4 范征锋;;多介质辐射流体欧拉内爆模拟程序LARED-S及其应用[A];2018年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C];2018年

5 理玉龙;杨冬;刘祥明;彭晓世;徐涛;魏惠月;查为懿;梅雨;王峰;;高时间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康洞国;裴文兵;朱少平;郑无敌;王敏;;激光聚变冲击波点火压缩的增压机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7 王衍斌;唐永建;张林;吴卫东;雷海乐;王鹏;;快点火靶的优化[A];第九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吴越;海洋“热斑”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调节器[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志强;高速列车制动盘热斑特征及裂纹萌生扩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杨智勇;高速客车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热损伤和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乔加飞;对转涡轮气动优化设计及其热斑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张晋;活动星系核及其延展区的高能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5 毛佳佳;功能梯度材料二维热弹性接触失稳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6 夏永放;低速过滤燃烧波不稳定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方芳;基于片上网络的众核芯片关键测试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帅;光伏电站热斑故障在线诊断及自适应控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2 张世博;涡轮导叶弯曲对进口热斑效应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耿俊楠;基于旋翼无人机的光伏电站太阳能板热斑检测[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4 马浩;基于红外热成像及可见光图像的光伏电站热斑检测及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5 刘鸣飞;若干物理参数对叶栅通道内热斑迁移特性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田盛;光伏组件局部阴影下热斑效应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雪睛;光伏组件热斑效应检测及仿真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7年

8 王亚东;光伏电站晶硅组件热斑故障诊断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9 黄盛娟;光伏组件热斑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丰收;光伏光热综合利用中热斑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8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38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