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型离散域电流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7:54
【摘要】: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功率密度较高,近年来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电力推进船舶、电气化飞机等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相较于异步电机和电励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的阻尼较小,抗扰动性能较差,更易受到外界的扰动而发生电磁振荡,在电机高速运行时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但目前为止,大多数电流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只关注电流环的指令跟踪能力,对电流环的抗扰动能力关注较少。为了同时提高电流环的指令跟踪能力和抗扰动能力,设计出更高性能的电流控制器,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建模。在连续域分别使用复矢量方法和状态空间方法建立了表贴式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考虑系统延时的电机模型;考虑静止轴系下逆变器的零阶保持作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一阶运算延时,在离散域分别推导了表贴式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零阶保持离散化模型;分别使用特征根法和转矩系数法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阻尼特性。在回顾了两种处理耦合方法的基础上,在电流环中引入了主动电阻,并详细分析了电流环中存在的各种延时及其对电流环的影响,设计了两种分别基于改进PI和纯积分型的电流控制器,降低了含主动电阻的电流控制器对延时的敏感性,尤其是纯积分型的电流控制器,有效抑制了延时引起的电流环振荡。将电流环的主动电阻概念扩展到主动阻抗,设计了基于主动阻抗的电流环控制策略,使用Pade近似方法补偿了系统延时对电流环的影响,并分析了系统的稳定边界,给出了控制参数的稳定取值范围,改善了主动电阻方法中由系统延时和过大的主动电阻引起的电磁振荡。将主动电阻方法从连续域拓展到离散域,针对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在离散域的分析结果明确地指出,主动电阻的取值有一个确定的上限,而且这个上限只与电机的时间常数和控制器的采样周期有关。然后在离散域根据复矢量设计原理和零极点对消方法设计了一个新的电流控制器,可以达到更高的指令跟踪响应和抗扰动响应,并在给定电感参数误差的情况下对所设计的电流控制器进行了快速性和鲁棒性的折衷。该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从理论的角度指出,主动电阻本质上是电流控制器的第二个自由度,然后从两自由度控制器的角度进行电流控制器的设计,实现了系统零极点在z平面的任意配置,改善了表贴式同步电机电流环的指令跟踪能力和抗扰动能力。针对表贴式同步电机的参数不准问题,利用投影算法设计了一个自适应调节算法,分析了自适应参数算法的零极点,并用离散Lyapunov函数方法证明了自适应参数算法的稳定性和参数取值范围,有效改善了电流环在初始电机参数不准时的电流响应。针对考虑一阶运算延时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零阶保持离散模型,使用状态空间方法设计了一个离散状态反馈电流控制器,实现了极点在z平面的任意配置,讨论了控制参数的计算过程,与经典的离散电流控制器比较,所设计的状态反馈控制器明显提高了电流环的指令跟踪能力和抗扰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341
【图文】:

频域响应,参考信号,控制器,定子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电感参数误差和测量噪声越敏感,此处为了展示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在无超调情况下达到更快的响应速度,故把电流带宽调为较高的 0.20fs。公式(7.5)和(7.25)对参考信号的 Bode 图,如图 7.8 所示。表 7.1 仿真和实验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典型参数Table. 7.1 Typical parameters of the employed PMSM符号 物理量 值R 定子电阻 50 mΩLd定子电感 0.6 mHLq定子电感 1.8 mHλf永磁体磁链 0.15 V·sp 极对数 3

控制器,频率响应,经典控制,抗扰动


0 50 100 150 200-60-40Time (ms)(a)经典控制器idiqiq*id*0 50 100 150 200-60-40-200Iqd()ATime (ms)(b)所设计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图 7.10 两种控制器的抗扰动能力Fig. 7.10 Disturbance rejection of the two controller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昕;周珂;王长松;周晓敏;潘治峗;马祥华;;中高功率交流电机逆变器的低开关频率控制策略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24期

2 王X;游小杰;王琛琛;周明磊;;低开关频率下SVPWM同步调制策略比较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6期

3 邹常跃;刘邦银;段善旭;李锐;;并网逆变器中数字控制延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4 李槐树;周羽;曹晴;周石;;永磁同步电机开环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数学推导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S1期

5 张国荣;缪宇婷;漫自强;;基于复域改进的IPMSM内模电流解耦控制[J];电气自动化;2014年06期

6 符荣;窦满峰;;电动汽车驱动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直交轴电感参数计算与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11期

7 王伟华;肖曦;;考虑一拍滞后的PMSM电流环改进PI调节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8 郭思源;周理兵;;表面埋入式永磁电机磁场解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9 杨立永;张云龙;陈智刚;李正熙;;基于参数辨识的PMSM电流环在线自适应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3期

10 牛里;杨明;刘可述;徐殿国;;永磁同步电机电流预测控制算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科振;低开关频率下永磁电机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朱明东;永磁同步电机高效V/F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3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53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