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6 19:16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电网消纳各种逆变型分布式能源、接入新型直流负荷和电力电子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直流配电网具有可控性高、消纳能力强、供电质量好以及不存在频率稳定和无功补偿问题等优点,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大量电力电子装置的接入,导致谐波成分多样和系统频率特性复杂,使得直流配电网的谐振风险大大增大,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围绕直流配电网的谐振特性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动态相量研究建立了直流配电网关键元件及网络的数学模型,包括三相并网换流器(G-VSC)、三相交流负载接口换流器(L-VSC)、双向隔离型DC/DC换流器的序分量动态相量模型和单相电压源型换流器(SPVSC)、直流线路、直流负荷的动态相量模型,通过方程联立,得到了状态空间方程描述的直流配电网数学模型。(2)提出了基于节点阻抗矩阵的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分析方法。在各元件的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方程简化,建立了直流配电网中各关键元件的稳态等值电路模型,进而构成直流配电网的等值电路模型,并用节点阻抗矩阵描述各节点间电流电压关系。通过分析节点阻抗矩阵的自阻抗和互阻抗频率特性,获得系统的谐振特性以及直流线路参数、换流器支撑电容等对谐振特性的影响。(3)提出了基于小干扰模型的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分析方法。基于直流配电网的动态相量状态空间方程,建立了直流配电网小干扰模型。通过求取特征值对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获得了直流配电网的谐振模式。通过灵敏度分析,以及研究系统主导特征根随控制参数、功率以及直流侧支撑电容等的变化情况,识别了引起直流配电网谐振问题的主要成因。(4)利用小干扰模型分析了单相并网换流器作为主控单元的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获得了单相并网和三相并网两种并网方式下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异同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加装直流侧二次纹波滤波器对单相换流器并网的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的相关研究,可为不同拓扑下直流配电网谐振特性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为谐振抑制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721.1
【图文】:

结构图,直流配电系统,大阪,双极


本文围绕直流配电网潜在的谐振问题开展研究,基于动态相量建立了直流配电网的数学模型,通过系统节点阻抗矩阵和小干扰模型研究了直流配电网的谐振特性及影响因素,为直流配电网谐振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对降低系统谐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2 研究现状1.2.1 直流配电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配电网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示范工程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 国外研究现状2006 年日本大阪大学提出了直流电压等级为±170V 的双极直流配电系统结构[13]如图 1-1 所示,该系统通过变压器从 6.6kV 配电网获取 230V 三相交流电,经过双向

直流配电系统


第一章 绪论±170V 低压直流配电网的互联,接入了光伏电置,并且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获得单相 100V 交种电力的供应。尼亚理工大学 CPES 中心针对未来住宅和楼宇供nableBuildingandNanogrids(SBN)”直流配电系V 两个电压等级,分别为工业标准和通信标准设

系统结构图,系统结构,直流配电系统,州立大学


图 1-2 CPES 中心 SBN 直流配电系统结构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提出了“ The Future Renewabment (FREEDM)”系统结构[15],如图 1-3 所示,线,能够实现设备的即插即用。其中,交直流母线t energy managment, IEM)实现与上一级 12kV 交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晓东;胡勇;方炜;刘雁飞;;直流微电网节点阻抗特性与系统稳定性分析[J];电网技术;2015年12期

2 李霞林;王成山;郭力;周丽红;冯怿彬;;直流微电网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供用电;2015年10期

3 杨洁;刘开培;王东旭;秦亮;;向无源网络供电的双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4 孙振奥;杨子龙;王一波;许洪华;;光伏并网逆变器集群的谐振原因及其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5 胡伟;孙建军;查晓明;高明海;刘飞;;基于动态相量法的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建模与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03期

6 许德志;汪飞;毛华龙;阮毅;张巍;;多并网逆变器与电网的谐波交互建模与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7 曾正;赵荣祥;杨欢;;含逆变器的微电网动态相量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8 吴卫民;何远彬;耿攀;钱照明;汪i裆

本文编号:2758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58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