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统柔性负载振动抑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921.541
【图文】:
图 3.2 输入整形器的组成Fig. 3.2 Composition of Input Shaper图 3.3 整形过程Fig. 3.3 Shaping process最优命令的方法考虑了系统的零初始条件。如果这些方法,那么振动就不会被消除。初始条件可能是由于外部干扰或下一个参考命令在系统稳定之前出现。也可能是在运动中发生的期望的位置变化。这种情况实际
图 3.3 整形过程Fig. 3.3 Shaping process应用时间最优命令的方法考虑了系统的零初始条件。如果这些方法应用于刚开始运动的系统,那么振动就不会被消除。初始条件可能是由于外部干扰或先前命令的执行错误,导致下一个参考命令在系统稳定之前出现。初始条件也可能是在运动中发生的期望的位置变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时间最优控制的最大限制之一。在时间最优控制的发展中,假设系统完成计算时间最优命令的移动。这个理想情况如图 3.4 所示。在图 3.4 的顶部,给出了具有速度限制的柔性系统的二维时间最优路径。图 3.4 的底部显示了相应的时间最优命令,这些命令将生成时间最优轨迹。在移动开始之前,必须计算整个命令,如果系统要达到零残留振动的期望位置,则必须执行整个命令序列。
图 3.4 时间最优控制的理想情况Fig. 3.4 Ideal case of time-optimal control在实际操作条件下,可能需要在运动期间更新期望的结束位置。这种情况如图示。系统启动运动,并由时间最优命令驱动,如图 3.4 所示。然而,在运动过程需的末端位置更改为工作区的左上方。这使系统处于非零状态,并且需要一个命命令既可以将系统驱动到新的结束位置,也可以固定系统状态的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华,陈庆伟,胡维礼;悬臂梁的振动抑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2 高名旺;张宪民;;高速平面并联机器人残余振动抑制实验[J];振动与冲击;2014年24期
3 陕晋军,刘暾;挠性结构的输入成形与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05期
4 王征,吴晓磊 ,张巽奇 ,陶宝祺,刘果;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振动抑制[J];上海钢研;1995年01期
5 陕晋军,刘暾;应用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的最优飞行器大角度机动控制策略[J];航空学报;2002年01期
6 王军,郦正能,叶宁;形状记忆合金智能结构的主动振动抑制研究[J];航空学报;2002年05期
7 葛宏伟;史伟民;杨亮亮;许守金;;基于脉冲整形的码垛机器人残余振动抑制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8 陕晋军,刘暾;挠性结构的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研究[J];上海航天;2001年06期
9 谭天乐;;时间约束下帆板挠性振动抑制的预测与反演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18年05期
10 张建英;刘暾;郑立伟;;基于PWM的挠性航天器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凯;张业伟;陈立群;丁虎;;基于非线性消振器的柔性卫星整体振动抑制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王晓宇;王浩威;从强;史文华;张超;裘进号;;大柔性可展结构主动振动抑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A];2014年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4年
3 张建英;刘暾;;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和闭环反馈控制的同时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昱;王世红;袁晓晶;刘巍;;风洞模型振动抑制技术研究[A];“测试性与智能测控技术”——2018年中国航空测控技术专刊[C];2018年
5 杨春雨;许一鸣;代伟;;柔性机械臂的滑模轨迹跟踪控制及自适应振动抑制[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E)[C];2017年
6 孔令飞;曹帅;曹佳新;;基于模态空间的深孔刀具振动抑制方法[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7 刘春川;李凤明;;空间大跨度柔性结构被动振动抑制技术研究[A];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8 王晓磊;吴宏鑫;;挠性航天器振动抑制的自适应方法及实验研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9 郭建平;;用高频微幅振动抑制爬行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10 李跃华;杨勇;赵宝山;张佶;赵建飞;;一种柔性航天器喷气姿态机动的振动抑制方法[A];2014年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生;气体静压支承下线性直驱平台的振动抑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张建英;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中的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潘金文;硬盘驱动器的三级伺服控制与主动振动抑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李琼;永磁伺服驱动系统中的振动抑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也弛;非线性能量阱的力学特性与振动抑制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张庆;组合柔性机械臂动力学特性与振动抑制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甘醇;开关磁阻电机高性能功率变换器设计及振动抑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张鑫;开关磁阻电机的振动和转矩脉动抑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晁春峰;悬浮隧道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杨剑锋;空间光学载荷微振动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伺服系统柔性负载振动抑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靖安;基于主、被动混合模式的柔性薄板振动抑制的策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年
3 胡庆;悬臂梁振动抑制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孙禄君;双柔性帆板卫星分力合成主动振动抑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朱玉龙;基于NES的航天器伸缩结构的振动抑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6 李秋影;两惯量旋转系统振动抑制方法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响;非线性振动抑制和压电采集能量一体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8 李德权;抗冰平台冰激振动抑制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鹏宇;大挠性航天器振动抑制及姿态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葛宏伟;码垛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残余振动抑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78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7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