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源互联网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2:37
【摘要】:由于现代城市的迅速扩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逐步扩大电能在能源利用中的占比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现有电网存在网架结构薄弱、短路电流偏大、动态无功不足、不能满足能源互联网供需互联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更加灵活、经济、环保的配电方式——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所提出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在原有电网中加入直流配电部分构成的新型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实现更为方便、灵活,为未来全面发展能源互联、互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文中依据已有配电系统结构,将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拓扑结构分为三种类型:辐射型、两端型和环型。分析了基于传统拓扑下,不同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拓扑的优劣,选择了适合于交直流混合配电的拓扑和电压等级,对交流配电系统、直流配电系统及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分别以辐射型结构配电网络为例进行计算分析,对系统中的传输损耗和效率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三者进行了效率对比,通过这一理论计算、分析得出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在未来传输效率上的发展前景。并以南方某园区为案例分析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经济效益。根据提出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拓扑结构,对分布式电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不同能源根据其性质设置了不同的并网接口,同时对含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进行了稳态仿真,得到多种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对可能发生的故障种类进行了分析,具体描述在三种不同情况下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故障特性,并分别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在不同故障情况下进行了仿真。针对发生的两种典型直流故障情况,对比了三组(极间电容、限流电抗及负荷容量)不同系统参数下,参数变化对故障处电流、电压的影响。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两种故障限流保护方法。为了抑制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电网功率波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文中阐述了一般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波动的平抑方法,分析研究了配电系统功率波动协调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储能系统配合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相关指标定义及理论分析;在PSCAD/EMTDC软件中建立了仿真模型,对包含储能系统协调控制的稳态模型进行了仿真;依据提出的储能系统与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短路故障进行了对比仿真及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包含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中,采用储能系统与换流站协调运行控制策略,能较好地平抑系统故障状态下产生的功率波动;在直流母线功率切换频繁时,控制策略能快速响应,降低对保护设备的要求,保障系统稳定运行。该换流站储能协调运行控制策略可作为抑制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电网功率波动的方案。为了提高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提出了一种全模型预测控制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三层能源管理控制系统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EMCS)。在EMCS中,第一层是最大功率点跟踪Maxmui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算法和电池安全控制策略,当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低于设定点时,Photo Voltaic(PV)和风能为MPPT控制状态。第二层是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功率变换器控制算法,以在配电系统的不同电源之间提供电源兼容性。第三层为协调控制层,可自动实现功率平衡,保持系统稳定。为了验证提出的能源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基于MATLABRT-Lab搭建了实验室级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HIL测试平台,其由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等混合能源组成,用于测试多种不同的控制配置。HIL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下的EMCS,可以快速实现功率平衡和稳定运行,能够实现交直流状态下的能量交换,系统响应速度快,对能源互联网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01;TM73
【图文】:
住宅 分布式发电 电动汽车与充放电桩图 1.1 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依据可再生能源和其它电能的集中与分布式协调的系统结构。能联网将成为未来接纳高渗透率能源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推动实现弃光、弃风率的下降,缓解甚至解决弃风、弃光、弃水导致的清洁资源浪费。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可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中的比例,力争从 2015 年的 23%,上升到 2020 年的,2030 年的 53%,在 2050 年达到 86%[2]。
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 1.3 所示:表 1.3 负荷分类占比定义 交流供电负荷 直流供电负荷 交直流均可供电负荷 采集的负荷分类百分比。图 1.6 为一天负荷在交流系比:
交直流均可供电负荷 室采集的负荷分类百分比。图 1.6 为一天负荷在交流系比:图 1.6 ACDS 与 DCDS 系统一天负荷比较S 与 DCDS 系统中光伏 PV 系统的能耗对比,由此可阳能电池板。
本文编号:2778518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01;TM73
【图文】:
住宅 分布式发电 电动汽车与充放电桩图 1.1 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依据可再生能源和其它电能的集中与分布式协调的系统结构。能联网将成为未来接纳高渗透率能源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推动实现弃光、弃风率的下降,缓解甚至解决弃风、弃光、弃水导致的清洁资源浪费。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可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中的比例,力争从 2015 年的 23%,上升到 2020 年的,2030 年的 53%,在 2050 年达到 86%[2]。
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 1.3 所示:表 1.3 负荷分类占比定义 交流供电负荷 直流供电负荷 交直流均可供电负荷 采集的负荷分类百分比。图 1.6 为一天负荷在交流系比:
交直流均可供电负荷 室采集的负荷分类百分比。图 1.6 为一天负荷在交流系比:图 1.6 ACDS 与 DCDS 系统一天负荷比较S 与 DCDS 系统中光伏 PV 系统的能耗对比,由此可阳能电池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梦婷;王维庆;李贵彬;;PMSM机车牵引变换器调制算法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8年02期
2 唐梦婷;王维庆;李贵彬;;一种提高动态性能的机车调制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18年01期
3 罗松青;袁志昌;张海波;林宏泽;黄力;;抑制交直流配电网间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J];广东电力;2017年04期
4 李贵彬;李永东;郑泽东;王治国;唐梦婷;;基于SHEPWM调制的电力机车全速度运行策略及切换方法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7年04期
5 赵洪山;赵航宇;侯杰群;刘宏杨;;需求响应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年01期
6 李斌;何佳伟;冯亚东;李晔;李钢;邱宏;;多端柔性直流电网保护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21期
7 杨卫朋;张爱民;李俊刚;张杭;王建华;;10kV交流配电网升级改造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21期
8 杨丽君;吕雪姣;李丹;汪明;卢志刚;于琦;;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多故障抢修与恢复协调优化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年20期
9 葛少云;季时宇;刘洪;韩俊;李琥;;基于多层次协同分析的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19期
10 芦思晨;潘再平;;无储能风电微网系统的下垂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6年18期
本文编号:2778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77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