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直接过氧化氢燃料电池(Fe、Ni、Co)基催化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09:50
   直接过氧化氢燃料电池(DPPFC)是一种以H_2O_2作为燃料和氧化剂的新型液态燃料电池,使得DPPFC可于无氧环境下工作(作为空间和水下电源)。本论文针对直接过氧化氢燃料电池的催化电极开展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催化电极,分别研究了其催化H_2O_2在酸中电还原(阴极反应)和碱中电氧化(阳极反应)的活性和稳定性,考察了其构成的DPPFC的性能。利用简单的无模板法制备出了泡沫镍(Ni-foam)支撑的钴酸镍(NiCo_2O_4)纳米电极,研究了NiCo_2O_4/Ni-foam电极的电催化性能。XRD等表征结果表明,NiCo_2O_4/Ni-foam电极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纳米线阵列结构,单根纳米线粗细均匀,长度约为800~900 nm,直径约为50~100 nm,由许多直径约为10~15 nm的纳米颗粒组成,并且在纳米线上存在大量平均粒径约为2~7 nm的不规则孔。所制备的多孔NiCo_2O_4/Ni-foam电极对H_2O_2电还原和电氧化反应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在3.0 mol?L~(-1)KOH+0.4 mol?L~(-1)H_2O_2溶液中,-0.4 V时的还原电流密度为190 mA?cm~(-2),远大于NiCo_2O_4粉末涂覆电极所能达到的79 mA?cm~(-2),在0.3 V时的氧化电流密度达到462 mA?cm~(-2)。以NiCo_2O_4/Ni-foam为阳极和以Pd/CFC为阴极组装成双室DPPFC,20℃电池的开路电位可达0.86 V,最大输出功率为20.1 mW?cm~(-2),高于文献报道的数值(14 mW?cm~(-2))。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出了二元普鲁士蓝类铁氰化镍铁(NiFeHCF)纳米粒子催化剂,再将纳米粒子涂覆在碳布表面制备出了NiFeHCF/CFC纳米电极,TEM和XRD等测试分析表明,制备的NiFeHCF颗粒具有结晶度较好的面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为2.57 nm,多孔且均匀地分布在碳布基体的表面上。电化学分析表明,多孔NiFeHCF/CFC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能。在0.1 V电位下,电极催化过氧化氢电还原的电流密度为115 mA?cm~(-2),高于文献报道的纳米Au电极的电流密度(40 mA?cm~(-2))。以多孔NiFeHCF(n_(Fe):n_(Ni)=1:1,7 mg?cm~(-2))/CFC电极作为阴极和以Ni/Ni-foam作为阳极组装成的双室DPPFC,20℃下电池的开路电压高达1.09 V,最大功率密度达到36 mW?cm~(-2),是以Pd/CFC电极为阴阳极的电池性能(14.3 mW?cm~(-2))的2.5倍。在40℃下,DPPFC的峰值功率密度达到了63 mW?cm~(-2),这一结果表明,NiFeHCF纳米电极由于其成本低,合成方法简单,是一种可替代贵金属的有研究和发展前景的催化剂。利用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碳布负载的二元普鲁士蓝类铁氰化镍钴催化剂的电极(NiCoHCF/CFC),经过SEM等表征分析得出制备的纳米NiCoHCF颗粒平均粒径为2.44nm,比表面积达到22.1 m~2?g~(-1),具有结晶度较好的面心立方结构。利用循环扫描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分别研究了NiCoHCF/CFC电极对H_2O_2电还原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催化剂NiCoHCF(n_(Ni):n_(Co)=1:1,6 mg?cm~(-2))/CFC对H_2O_2电还原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电极在-0.2 V下的还原电流密度达到200mA?cm~(-2)。以NiCoHCF(n _(Ni):n_(Co)=1:1,6 mg?cm~(-2))/CFC电极作为阴极和以Ni/Ni-foam作为阳极组装成的双室DPPFC,在20℃下电池的开路电压高达1.07 V,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3 mW?cm~(-2)。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碳布负载的三元普鲁士蓝类铁氰化铁镍钴催化剂的电极(FeNiCoHCF/CFC)。通过SEM和XRD等分析发现,当n_(Fe):n_(Ni):n_(Co)=1:1:1、2:1:1、1:2:1和1:1:2时,FeNiCoHCF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5.05 nm、10.39 nm、12.8 nm和16.62 nm,都具有结晶度较好的面心立方结构。利用循环扫描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Fe、Ni、Co的相对含量与催化过氧化氢电还原的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Ni在催化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的增加,催化电极对过氧化氢电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提高,FeNiCoHCF(n _(Fe):n_(Ni):n_(Co)=1:2:1,6 mg?cm~(-2))/CFC电极具有最优的催化过氧化氢电还原活性,当电极电势为-0.2V时,还原电流密度为209 mA?cm~(-2)。以Ni/Ni-foam为阳极和以多孔FeNiCoHCF(n_(Fe):n_(Ni):n_(Co)=1:2:1,6 mg?cm~(-2))/CFC电极为阴极组装成的双室DPPFC,在20℃电池的开路电压达1.06 V,峰值功率密度达到了43.4 mW?cm~(-2),对应的电流密度为100.4 mA?cm~(-2),电池电压为0.42 V。使用普鲁士蓝类FeNiCoHCF/CFC电极有助于降低DPPFC燃料电池的成本,并提高其性能。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911.4
【部分图文】:

燃料电池汽车,集中供电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且还会波及到汽车业,住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集中供电人类由集中供电带进一种分散供电的新时代。因为太阳能供它与天气有关,受气候的制约;核能利用又存在安全问题;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轻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它污染的问题,它是一个纯正的绿色清洁能源。

示意图,燃料电池,示意图,氧化反应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原理.2)由阳极(氧化反应发生的区域)、阴极(还原反应带离子)组成。可以不经过燃烧,直接以化学反化学能转化成为电能。阴极电子流入,氧化剂发氧化反应。电解质在阴阳极之间将氧化剂与燃子传导的作用。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存在差异,性物质而只是电催化和集流的转换元件,同时也有很大容量的开放体系,活性物质存储于电池断的输送就能持续发电。

方法,普鲁士蓝,立方体,催化剂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大小均匀、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六氰合铁酸钴(CoHC液的 pH 对粒径分布、晶体结构、红外光谱的影响。该方法对实验设备和条件的要求低,所制备的普鲁士蓝类催化剂匀。根据之前的报道,将普鲁士蓝类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电蓝的尺寸和形貌[219,220]。近年来,各种形貌的 PB 和 PBA(如体、微米立方体和介孔结构被成功制备[221-230]。Mann 等人利用米立方体。这些立方体可以自发形成超晶格。Cao 等人利用(100)晶面覆盖的 PB 亚微米立方体 。Yang 等利用水热法,大全三价 Fe 的柏林绿。电极表面的 PB 薄膜是一种对 H2O2电物质。因此,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是一种有前景的 H2O2电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旭影;王亮;林强;;大型γ辐照装置~(60)Co源倒装过程辐射环境监测方法[J];四川环境;2016年06期

2 王玮;王媛;;~(60)Co-γ射线辐射美丽胡枝子的光合诱变效应[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3 谭淇;;高压氧救治co中毒患者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59期

4 艾珍;何霖;谭亚南;韩伟;潘相米;吴砚会;程牧曦;王莉;;一种用于CO吸附的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J];能源化工;2016年06期

5 黄泉峰;申峻;;粗煤气中CO恒等温变换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石油石化;2016年S1期

6 张琴;莫有迪;张亚波;舒金平;王浩杰;吴鸿;;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竹笋夜蛾亲缘关系[J];林业科学;2017年04期

7 杨云峰;;CO控制技术在延迟焦化加热炉上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7年06期

8 刘天增;谢新春;张巨明;;海滨雀稗~(60)Co-γ辐射诱变突变体筛选[J];草业学报;2017年07期

9 赵金城;;氢冷发电机内部检出CO气体原因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7年06期

10 齐邦峰;;CO氧化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佳萍;荣敏;杨福合;邢秀梅;;东北梅花鹿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A];“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C];2016年

2 童红利;郑涛;曹冠忠;李键;颜超;;一种低CO排放燃气热水器的研究与应用[A];2015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3 郭丽萍;何方殊;汪桂玲;李家乐;;COⅡ基因在三角帆蚌双单亲遗传中的研究[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李澧;冯敏;朱佳廷;;~(60)Co-γ射线辐照对聚乙烯薄膜降解性能的影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辐射研究与应用分卷、同位素分卷、核农学分卷、辐射物理分卷)[C];2013年

5 谢兰英;刘琪;谭海风;金勇;;纳米金属络合物催化降低卷烟烟气CO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宏平;傅钢;徐昕;;费托合成中CO插入机理的理论证据[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吴军;李姣;赵谋明;;~(60)Co-γ射线辐照香辛料剂量设定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8 郝桂英;杨光友;古小彬;阳爱国;杨应东;王淑贤;;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对33株细颈囊尾蚴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长青;李云涛;齐健;张建民;唐伟跃;;X射线和~(60)Co γ射线辐照食管癌细胞的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振;覃伟铭;木合塔尔·扎热;梅闯;李疆;;~(60)Co-γ射线对库尔勒香梨枝条的辐射效应[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记者 李晓岩;CO_(2)同时生产甲醇乙二醇路线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叶子;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新化;CO_(2)固体吸收剂研究获进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陈斌 郑园园;新型溶剂降低烟气CO_(2)捕集成本[N];中国化工报;2015年

6 记者 李大庆;车载移动设备与碳卫星携手监测京津冀CO_(2)[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耿倩;煤电设备CO_(2)吸脱附技术迈出坚实一步[N];科学导报;2016年

8 化工 记者 尹明;新材料高效分离CO_(2)化解温室效应[N];哈尔滨日报;2017年

9 慧子;Nb、W置换Co基耐磨合金中的Mo对合金特性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10 记者 房琳琳;人工光合作用将CO_(2)转化为燃料[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雪;直接过氧化氢燃料电池(Fe、Ni、Co)基催化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平丹;钌镍基新型复合结构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甲烷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龚万兵;碳基非贵金属(Cu、Ni、Co)催化剂构筑及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王小洁;低剂量~(60)Co-γ辐照大麦提高其抗逆性及生物学产量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5 朱同浩;Co(Ⅱ)催化的异腈氧化偶联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刘宛宜;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水凝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张静言;基于反常霍尔效应的Co基自旋电子材料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孟凡东;CO偶联合成草酸二乙酯反应体系的过程分析和模拟[D];天津大学;2003年

9 李琳;氯化钯/三氟甲基磺酸盐/含氮配体催化烯烃与CO共聚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禹筱元;层状LiNi_(1/3)Co_(1/3)Mn_(1/3)O_2与改性尖晶石LiMn_2O_4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静;配位浸渍法制备Ni/SiO_2催化剂在CO甲烷化反应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8年

2 杨帆;火成岩侵入煤CO吸附特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3 康润宁;CuCe_(0.75)Zr_(0.25)O_y催化剂CO自持燃烧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玉;Co基合金HER催化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孙改转;Ru基催化剂富氧条件下选择性催化CO还原NO_x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邵娜娜;负载型Co改性VPO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NO的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7 刘禹萱;Fe,Co,Ni基多级结构电极的构筑及其电催化分解水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张孔燕;氮杂环配体及其Zn(Ⅱ)、Cu(Ⅱ)、Co(Ⅱ)希夫碱型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谱性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9 孔文蓬;金属有机体衍生的钴基复合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CO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刘钰玲;磁性纳米光催化剂Co~(2+)-Fe_3O_4/Bi_2WO_6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5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25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1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