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生物质多孔碳制备及其改性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13:52
   制备高比容量的电池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硫可转移多个电子,使得锂-硫电池的比容量是普通锂离子电池的6倍以上,因此,锂-硫电池十分具有应用潜力。锂-硫电池存在硫导电性差等问题,故而如何制备导电性高、硫负载量大的正极成为锂-硫电池的关键。鸡蛋在煎蒸过程中容易产生孔隙,并且碳化后会保留氨基酸留下的极性N、O等元素。将其制备成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并用于改性硫正极可以提高硫的导电性、为硫正极提供丰富的硫负载空间,并且吸附中间产物,从而提高电池性能。本课题分别以蛋清、蛋黄、鸡蛋为原材料,制备了一种工艺简单、可重复性高而且孔隙结构丰富、具有天然O和N极性元素掺杂的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并研究了碳源、碳化活化温度、活化剂浓度等因素对生物质多孔碳孔结构和电池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出最佳的制备工艺。不仅为多孔碳材料制备提供借鉴,还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改性方向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鸡蛋清多孔碳材料(AC)具有最丰富的分级孔形貌并且含有天然的O和N极性元素掺杂,其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径分布别为693 m2·g-和3.1 nm,对多硫化锂吸附能力为0.0012 g多硫化锂/g吸附剂;蛋清多孔碳/硫(AC/S)正极材料具有最好的可逆性和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0.05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高达11115mAh·g-1。2C倍率下其倍率容量(4337mAh·g-1)较鸡蛋碳/硫(EC/S)和蛋黄碳/硫(YC/S)正极分别提高了15%和25%。0.2 C倍率下AC/S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7%,比EC/S和YC/S分别高出15%和11%。多孔碳孔结构和形貌调控试验表明,0.5 moL·-L-1 NaOH条件下制备的碳材料(AC-0.5M)具有最丰富的孔隙结构,用作锂-硫电池正极基体材料时,较0.4 moL·L-1和0.7 moL·L-1 NaOH的碳材料制备的正极(AC-0.4M/S和AC-0.7M/S)表现出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最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在2 C倍率下其倍率容量较AC-0.4M/S和AC-0.7M/S分别高出31%和19%。0.2 C倍率下循环150圈的平均比容量衰减率为0.21%。碳化温度800℃条件下制备的多孔碳改性的硫正极(AC-800/S)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62 Ω)和最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0.2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较700 ℃条件下的正极(AC-700/S)和900 ℃条件下的正极(AC-900/S)分别高出16%和11%,经过16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比AC-700/S(AC-30min/S)具有最高的倍率稳定性,2C倍率下AC-30min/S复合材料的倍率容量较球磨60 min的和未球磨的AC多孔碳改性硫正极分别高出8%和27%。AC多孔碳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5 moL·L-1活化剂,碳化温度800 ℃,30 min球磨处理。此多孔碳应用于高硫负载量(4.5mg·cm-2)正极中,0.1 C倍率下的首次面容量可达4.4 mAh·cm-2,高于现己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能稳定循环40次,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127.11;TM912
【部分图文】:

竹炭,微观结构


竹炭微观结构图

蕨类植物,微观结构,生物质


3图 1-2 蕨类植物碳微观结构图[18](a)-(d)不同角度的蕨类植物碳微观结构Figure 1-2 Microstructure of the fern carbon[18](a)-(d) microstructure of fern carbon at different angles外,除了结构形貌外,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元素组成也与所用生物质原料本身元关,由于天然生物质本身存在大量的 C、O、H、N 和 S 元素,故而以其为原料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主要元素组成除了碳外(约占 85 %以上),还残存少量的 O、S 等极性元素,并且这些原位极性元素可与碳元素以化学键的方式相结合形成官能团,如-OH 和-COOH 等,对生物质碳材料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性能等性

示意图,电化学反应,电池,示意图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原理要由负极金属锂、有机电解液和硫正极构成,通过硫单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具体转换过程如图 1-3 所示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更高的电压向高电压平台的转变,状 S8形式存在的固相 S8硫在电解质中溶解变为液相的 S得失,高电压平台向低电压平台的转换,该阶段活性物中和重组,环状的 S8逐步得到电子变成高阶的聚硫离子 S列的可溶于有机电解液的中间产物(Li2Sn,2<n<8 );电压平台范围内的 S4-2会被进一步还原成 S2-2,S2-2最溶性的 Li2S2和 Li2S。充电过程则完全相反,Li2S2或 Li2S质硫 S,同时 Li+迁移到锂负极还原成金属 Li。锂-硫电池转移数可计算得出其理论比容量为 1675 mAh·g-1是石墨的 6~11 倍[5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设计开发功能型氮掺杂多孔碳材料[J];纺织科学研究;2017年06期

2 赵轶;;多孔碳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及制备[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年02期

3 吴为亚;程江来;商永嘉;;多孔碳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12期

4 隋升,顾军,李光强,隋智通;燃料电池电极用多孔碳板[J];东北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李红芳;席红安;王若钉;;模板法制备多孔碳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5年12期

6 韩亭亭;毕博;祁月;刘莹莹;;ZIF-9基氮硫掺杂的多孔碳制备及其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8年07期

7 闫婷婷;邢国龙;贲腾;;一步碳化多孔有机材料制备多孔碳及其性能的研究[J];化学学报;2018年05期

8 贺光华;肖沐航;;多孔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1期

9 赵捷;汪晓芹;李巧琴;杨玉飞;张永;杨甲甲;李侃社;;掺N多孔碳/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年06期

10 焦圆;孙丽丽;郭鹏;汪爱英;;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振宇;张世玲;刘振;阎子峰;;糠脲树脂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张琦;郑明森;董全峰;田昭武;;基于薄液层反应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牛好;曲凤玉;;基于氢氧化镍-多孔碳纤维的超级电容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4 裴非;方晓亮;;N掺杂型中空多孔碳碗:提升中空多孔碳材料储能性能的新途径[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C];2016年

5 唐雨佳;李顺利;兰亚乾;;多酸/聚吡咯/多孔碳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唐雨佳;李顺利;兰亚乾;;多酸/聚吡咯/多孔碳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L能源材料化学[C];2015年

7 王宇;王润伟;张宗_";裘式纶;;双氮源法合成高氮含量氮掺杂多孔碳空心球[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二分会: 多孔功能材料[C];2016年

8 代伟;王启民;;多孔碳纳米颗粒涂层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上的应用[A];广东省真空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毅;朱大章;刘明贤;徐子颉;陈龙武;甘礼华;;含氮多孔碳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C];2017年

10 袁慧;孟龙月;;KOH活化制备多孔碳纤维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婷婷;多孔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的多孔碳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赵自强;新型有机合成多孔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能量储存领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贾少培;蛋白质衍生氮掺杂多孔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4 李阳;多孔碳材料的设计、调控及其电容去离子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张海燕;芡实壳制备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及其吸附性能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6 王冠龙;氮掺杂及钴氮共修饰多孔碳活化过硫酸氢盐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瑶;多孔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马晓玉;多孔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吸附性能[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马新龙;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王安苗;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在储氢、储电和催化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越;失活MTBE树脂制备多孔碳材料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艺馨;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吸附废水抗生素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丽丽;不同形貌的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吸附抗生素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4 徐红;生物质多孔碳制备及其改性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5 姜一杰;MOFs衍生的纳米多孔碳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6 贾敏;腐植酸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EDLC性能[D];天津大学;2018年

7 薛师;基于氮掺杂多孔碳的铂纳米颗粒催化剂载体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8 张洪威;MOFs衍生的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D];辽宁大学;2018年

9 叶彩云;基于生物质的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气还原/析出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王洗志;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电化学及其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9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29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