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初级线圈自动化缠膜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7:32
   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是一种新型电机,初级线圈是直线电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在直线电机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初级线圈缠绕聚酰亚胺薄膜,目前该环节的生产仍然靠人工操作,针对初级线圈聚酰亚胺膜的缠绕问题,需要设计一种自动缠绕技术,包括对缠绕工艺以及缠绕机的设计,来解决人工缠绕的工艺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化初级线圈聚酰亚胺膜的缠绕工艺,工艺中针对初级线圈的特殊形状给出了三种缠绕方式:环形缠绕、交叉与O形缠绕、横梁缠绕;并完成了初级线圈聚酰亚胺膜缠绕机设计,缠绕机主要由缠绕机械手系统、主缠绕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其中缠绕机械手系统利用装有电磁吸盘与张力控制装置的缠绕机构,通过多轴联动实现了“机械手”模仿人手的缠膜功能。主缠绕系统利用主传动系统做旋转运动与缠绕机械手系统共同完成了环形缠绕工艺,同时利用主轴与尾轴涨紧机构解决了相同极距下的初级线圈的进给问题。根据生产工艺中对于缠绕聚酰亚胺膜的叠加均匀性的要求,本文进行了主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分析了造成系统运动误差的原因,并详细计算主传动系统的回转、转角误差。根据张力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建立张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张力控制系统固有特性。利用Workbench对张力控制系统模态分析,得到系统模态频率与主振型,与理论值比较,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对缠绕机械手的最大允许张力的张力控制系统模态分析,避免发生共振。利用MATLAB中simulink单元建立张力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糊PID控制仿真,得到了张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证明PID控制算法达到了张力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359.4
【部分图文】:

永磁直线电机,圆筒型,结构示意图,初级绕组


图 1-1 圆筒型同步永磁直线电机结构示意图级线圈由零号无氧铜缠绕而成,采用双层分数的单匝线圈呈环形饼状,初级线圈外缠绕有多结后,保证初级线圈的绝缘性能,三个互为 1初级绕组整体为圆筒形状。铁芯也呈圆筒状,,直线电机中主要利用其良好的导磁性能,将为支撑作用。初级绕组组成,其位置位于初级绕组的两端,起来。而对于初级绕组则需要初级线圈按照一排布方式,轴向上均匀排布,确保三个初级线电后产生的电磁力也对称,继而使得动子部分。由动子芯轴、动子滑套、磁钢等组成,动子芯

初级线圈,铜扁线


动子滑套的原因。直线电机中磁钢主要的材料为钕铁硼,钕铁硼经充磁后不易退磁,磁钢外表面是由激光焊接而成 45 钢表面,其同组成磁钢[26]。线圈简介圈是由传统旋转电机的定子演变而来,在直线电机中的单节初级每节初级线圈由 12 匝环型饼状线圈构成,单匝线圈由铜扁线缠绕,根据直线电机的运行原理,需保证相邻两匝线圈的磁场方向相中比邻的两匝线圈缠绕方向相反,整个初级线圈由一根铜扁线按缠绕成型,所以在两匝线圈之间会存在连接两匝线圈的铜扁线横号无氧铜(TU0)铜扁线绕制而成,绕制前铜扁线已经包裹一层聚酰线电机的高温、高电压的工况,所以还需在初级线圈成型后再缠,保证其具有高绝缘性能。如图 1-2 所示为初级线圈结构示意图

初级线圈,绕组,铜扁线


工艺缠绕成型,所以在两匝线圈之间会存在连接两匝线圈的铜扁线横梁零号无氧铜(TU0)铜扁线绕制而成,绕制前铜扁线已经包裹一层聚酰亚于直线电机的高温、高电压的工况,所以还需在初级线圈成型后再缠绕膜,保证其具有高绝缘性能。如图 1-2 所示为初级线圈结构示意图。图 1-2 初级线圈个夹角互为 120 度的初级线圈组合成为三相初级线圈绕组,三个初级线整体呈圆筒型。如图 1-3 所示为三相初级线圈绕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天雁;轩连;梁伟青;孙轶;刘静;;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用直线电机性能仿真与测试[J];柴油机;2019年06期

2 陈世坤;;直线电机研究现状[J];国际学术动态;1996年05期

3 刘高坤;;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浅谈[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7年01期

4 孙执;;直线电机地铁能耗分析[J];科技风;2020年02期

5 孙国斌;;日本直线电机制动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J];铁道车辆;2020年01期

6 武杨滨;罗丹;;直线电机的特点和应用[J];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7 徐亮;赵文祥;吉敬华;陈前;刘国海;;往复式永磁直线电机实验教学平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年06期

8 安兵锡;安建华;张玉军;;直线电机模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12期

9 李军奇;;浅谈直线电机的维护与保养[J];时代农机;2018年08期

10 岳非弘;李争;王群京;;U型无铁芯直线电机的振动模态计算与分析[J];日用电器;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婷;崔皆凡;;无铁心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电磁设计研究[A];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8年

2 韦福东;崔皆凡;;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推力的优化[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7年

3 武瑞兵;;基于S函数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仿真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星桥;陈功;韩辉;;基于端口受控哈密顿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方法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5 曹荣敏;周惠兴;陈现敏;文华强;;基于永磁直线电机的倒立摆创新实验平台设计[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6 王杰;;基于重复控制的永磁直线电机跟踪控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7 郑财晖;;直线电机车辆技术在北京机场线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轨道交通[C];2013年

8 张杰;王丽梅;;永磁直线电机模糊扰动补偿控制研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9 叶云岳;;国内外直线电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A];直线电机与自动化——2002年全国直线电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校;;微特直线电机[A];第七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蔺媛 冯钿芳;直线电机开辟深井排液采气新路径[N];中国石油报;2017年

2 陈大伟;直线电机轨道车试制成功[N];安徽经济报;2010年

3 清科集团 赵晓泊;直线电机将升级传统制造业[N];中国证券报;2010年

4 记者 薛婧;我国首列直线电机轨道车试制成功[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李丽云;泰富杨天夫:四年迈上国际舞台[N];科技日报;2005年

6 袁芳邋记者 赵凤华;中日专家北京交大研讨直线电机轨道交通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张荣文;第一个直线电机牵引车辆段安家广州[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8 常科;国内首列自动无人驾驶直线电机城轨车辆下线[N];人民铁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林刚 通讯员 窦新;我国首列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在青问世[N];青岛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代桂云;我国首列直线电机地铁车辆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陈栋;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运行策略及多模块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孙梦馨;非共振式压电直线电机的研究及其在多自由度平台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李冠醇;超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4 郑继贵;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系统的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付东山;新型横向磁通永磁直线电机模型建立和优化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卞芳方;初级永磁型直线电机的磁场调制机理与拓扑结构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7 李奎;斯特林机用三相永磁直线电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愪能;低推力波动组合铁芯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特性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孟高军;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推力波动的抑制及控制系统的设计[D];东南大学;2016年

10 潘东华;面向超精定位系统无铁心直流直线电机精确建模与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远;电磁主动悬架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设计与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杨通;采油用潜油直线电机动态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3 王红超;潜油直线电机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9年

4 魏泽南;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初级线圈自动化缠膜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5 李子昂;无铁芯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推力性能与定位精度改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9年

6 郭宇耀;点燃式FPLG电气系统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吴梦颖;高温超导磁浮车中永磁直线电机的设计与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8 陈斌;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轮轨磨耗特性及其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9 陈佳槟;基于RCM的直线电机车辆维修决策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10 孟凡;馈能型直线电机式混合悬架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4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34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