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集聚风聚光发电利用的抛物面罩的聚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3:12
   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系统常常以独立的形式对太阳能或风能的利用,在许多风能与太阳能并存的气候条件下造成资源的浪费。聚光光伏发电和聚风风力发电分别是对太阳能和风能比较有效的能源利用形式。为了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设计了一种抛物面聚风聚光发电系统,在聚光光伏发电系统的抛物面聚光镜中央做一个开口用作安装风力机的叶轮,抛物面集聚风聚光于一体,实现对太阳能和风能能源的综合利用。进行集聚风聚光作用的抛物面聚风罩的聚风性能研究。设计了入口直径为1500mm,焦距600mm,中央开口直径为400mm的抛物面聚风罩结构,对其进行了建模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抛物面聚风罩有着很好的聚风效果,聚风后的流场适用于升力型风力发电机。构建实验装置进行聚风实验,获取聚风罩中轴上的风速,与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二者趋势一致,最大误差为9.7%,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构建的抛物面聚风罩是正确的。分析集聚风聚光作用的抛物面聚风罩装置的最大日发电量。根据威布尔模型计算了风频分布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不同抛物面结构非均匀流场下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并用滑移网格技术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风力发电的功率及风能利用系数,根据风频分布计算了不同抛物面焦距和不同开口直径下聚风发电的功率。同时根据广西南宁本地的太阳辐射情况,计算了不同抛物面结构下的聚光光伏功率。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和风力情况设计了抛物面聚风聚光发电系统的日运行安排,计算得到最大的日发电量为3958.45W·h,对应日发电量最大的抛物面结构焦距为700mm,开口半径为600mm。将抛物面聚风聚光发电系统的日发电量与单独的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及风力发电系统的日发电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抛物面聚风聚光发电系统的优良性能。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M61
【部分图文】:

结构图,蝶式,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图


0前受到关注较多的碟式聚光器主要多镜面张膜式、单镜面张膜式等,而单??镜面相对来说施工难度更低。??图2-1所示为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的单镜面聚光原理图,而聚光光伏发电系统的单镜??面结构则是将碟式发电的集热器位置换成聚光太阳能电池。??8??

结构图,风力发电,运行原理


xry.?r??图2-1蝶式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图??Fig.?2-1?The?structure?of?flat?plate?solar?collector??2.2聚风发电技术??风力发电系统很早便已投入使用,为了提高风能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市场占比,??提高风能利用效率,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一直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风能是空气运动??时所产生的动能,通过扫掠面积为.4S的风轮的质量流量可表示为:??^=PkAeU?(2-2)??其中Pfc为空气密度,的单位为〇1/8;4的单位为m2;mfc为空气质量,kg;??t为时间,s;流经气流的可用风功率&可表示为:??=?=?(2-3)??由此得到可用风功率,单位为W,与风轮的扫掠面积称正比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J??比。风能通过风力发电系统转换为电能的发电功率可表示为:??Ps?=?^CpPf?=?^B.CpPkAsU3?(2-4)??式中:%为风力发电机的效率,Cp为风能利用系数。??由上式可知

流程图,流程图,抛物面,风罩


3.1抛物面聚风罩的流场仿真的建立??抛物面聚风聚光发电的核心装置是集聚风作用与聚光作用于一体的抛物面装置,在??抛物面聚光器的中间做一个开口以放置风力发电机叶轮,实现两种能源利用形式于一??体,现对抛物面聚光器的中间做一个开口这样的结构是否有聚风效果进行研宄。初始设??计取抛物面入口直径为1500mm,焦距600_,中央开口大小取直径400mm,用UG??对其进行三维建模。??以ANSYS?workbench?15.0为仿真平台,将建立好的三维聚风罩模型导入到??geometry中,构建一个将聚风罩包裹住的圆柱形流场。将geometry中设置好边界条件??的圆柱形流场模型导入到mesh中进行网格划分。将划分好的网格文件导入fluent中进??行模拟计算,计算完成之后导入CFD-post中进行后处理。在workbench平台中的整个??仿真体系流程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如;谭敏玲;罗红磊;卢小凤;;南宁市横县地区风能资源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年03期

2 田德;姬忠涛;韩巧丽;;浓缩风能装置内部流场模拟计算可靠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4年12期

3 郭苏;刘德有;王沛;许昌;;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综述[J];华电技术;2014年12期

4 李胜;李玉堂;李俊玲;;新能源发电综述[J];现代农业;2013年04期

5 章佳锋;官成钢;聂晶;王双保;赵彦立;刘文;;用于聚光和聚风一体化发电的聚风罩风场研究[J];风能;2013年02期

6 程爱珍;黄仁立;;广西太阳辐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7 罗承先;;世界风力发电现状与前景预测[J];中外能源;2012年03期

8 龚伟俊;李为相;张广明;;基于威布尔分布的风速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J];可再生能源;2011年06期

9 周里群;周凯;殷胜民;;基于UG风力机叶片设计与建模新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宇辰;金以明;杜张李;张坤;钱之龙;杨帆;;聚光光伏散热系统综述[J];太阳能;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璇;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崔波;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与竞争[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王树杰;柔性叶片潮流能水轮机水动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汪光文;基于并行遗传算法的风扇/压气机叶片气动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红伟;聚光光伏系统发电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7年

2 代豪;雾霾天气下公众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闫磊;基于UG的风机叶片设计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章佳锋;分光型聚光与聚风一体化发电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宋芳芳;小型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及仿真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6 曹彦;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周改改;聚光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海浩;聚光光伏发电光学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3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2853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