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逆变器并联IPT系统的环流消除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逆变器并联IPT系统的环流消除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频逆变器并联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 相量调节 环流消除 虚拟有功无功
【摘要】:采用一种基于相量调节的环流消除方法,用以解决高频逆变器并联时产生的环流问题。首先详细分析了LCCL型两逆变器并联感应电能传输(IPT)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环流产生的原因;其次,以一次绕组电流为参考,计算出支路的虚拟有功无功分量,并分析其与相量调节控制目标的对应关系,给出环流消除的控制策略;最后,以两个并联高频逆变器的IPT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IPT系统的直流电源最大输出总功率约为1.4 kW,系统整体效率(DC-DC)可达89.82%,且两个高频逆变器之间的环流得以有效控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频逆变器并联技术 感应电能传输 相量调节 环流消除 虚拟有功无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507147) 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2014J013-B)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682015CX021)资助项目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o引言 ?I f 感应电目巨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系统通常采用高触力电子变壚术,将电能煃n能,再栛能转换为电能,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叫。应用IPT技术为轨道交通列车及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 供电,克服了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技术易积碳、产生接触火花以及插接操作繁琐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勇;麦瑞坤;陆立文;何正友;;一种采用级联型多电平技术的IPT系统谐波消除与功率调节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2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丰;王华民;刘丁;;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中的谐波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10期
2 刘庆丰;王华民;冷朝霞;刘丁;;基于多电平逆变器的高频感应加热电源若干问题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3 朱思国;陆佳政;欧阳红林;李波;;基于谐波注入法的级联型逆变器谐波消除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8期
4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无线电能有效传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1期
5 孙跃;赵志斌;王智慧;戴欣;;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新型软开关电路[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6 蔡华;史黎明;李耀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调节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1期
7 李砚玲;孙跃;戴欣;;π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8 ;Achieving maximum power transfer of inductively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tuning control[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7期
9 刘庆丰;王华民;冷朝霞;刘丁;;采用波形合成法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谐波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10 王学华;阮新波;孙宜峰;;阶梯波合成技术级联多电平变换器功率均衡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招春;移相调压阶梯波合成逆变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2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4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6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7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8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9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10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胡文斌;肖岚;严仰光;;基于DSP的逆变器并联控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欢;含混合储能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世超;基于电流下垂控制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8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10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59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