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光伏系统发电效率提升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3:11

  本文关键词:光伏系统发电效率提升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伏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太阳运动轨迹跟踪 自动跟光


【摘要】:鉴于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太阳能光伏发电凭借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特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而言,由于发电效率偏低和发电成本偏高的问题,光伏发电系统同样存在其弊端,针对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将会起到极大地促进推广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光伏系统发电效率已经成为光伏发电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通过对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提升光伏系统发电效率,对传统以及智能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进行研究,加入PID控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MPPT算法,经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使用该算法光伏发电系统系统运行稳定,曲线平滑,跟踪精度高、响应时间快,控制效果明显。其次,针对光伏系统发电效率的提升,提出一种全天候太阳自动跟踪方式,将光电跟踪与太阳运动轨迹跟踪结合使用。将天气情况分为三种,采用三种跟踪模式分别与其对应,给出光电跟踪方式的设计思路以及实现方法,阐述结合GPS技术应用的太阳运动轨迹跟踪方式的计算方法,并对采用该方式进行太阳跟踪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最后,根据提出的跟踪方式,设计一套自动跟踪式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可应用于移动设备中,系统可进行全天候太阳自动跟踪,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行。整个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光伏跟踪系统和光伏电源系统。其中,硬件设计包括:GPS检测模块、光电检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计算机控制模块、外部时钟模块、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DC/DC变换器等,软件设计包括:太阳自动跟踪主程序、太阳运动轨迹跟踪子程序、光电跟踪子程序。将两部分进行设备连接,对该系统进行测试,得到有关的数据与固定式光伏系统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自动跟踪系统发电效率相比于固定式系统提高近37%,证明了该跟踪算法对于光伏系统发电效率的提升的有效性。
【关键词】:光伏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太阳运动轨迹跟踪 自动跟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创新点摘要7-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现状10-11
  • 1.2.2 太阳自动跟踪的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研究内容12-13
  • 第二章 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13-32
  • 2.1 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13
  • 2.2 光伏电池13-16
  • 2.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14
  • 2.2.2 光伏电池的建模14-16
  • 2.2.3 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16
  • 2.3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16-31
  • 2.3.1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基本原理16-18
  • 2.3.2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经典方法18-21
  • 2.3.3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MPPT算法21-26
  • 2.3.4 基于扰动观察法和模糊PID的光伏MPPT仿真26-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全天候太阳跟踪算法研究32-44
  • 3.1 太阳跟踪控制算法性能比较32-34
  • 3.2 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计算34-40
  • 3.2.1 天球及天球坐标系34-35
  • 3.2.2 真太阳时和太阳时角35-36
  • 3.2.3 太阳赤纬角36
  • 3.2.4 高度角和方位角计算36-40
  • 3.3 全天候太阳跟踪算法40-43
  • 3.3.1 全天候太阳跟踪器结构40-41
  • 3.3.2 全天候跟踪算法41-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自动跟踪式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44-57
  • 4.1 自动跟踪式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整体结构44-45
  • 4.2 光伏跟踪系统硬件设计45-48
  • 4.2.1 太阳方位检测模块45
  • 4.2.2 数据采集模块45-46
  • 4.2.3 计算机控制模块46-48
  • 4.2.4 外部时钟模块48
  • 4.3 光伏电源系统硬件设计48-52
  • 4.3.1 光伏电池48-49
  • 4.3.2 蓄电池49
  • 4.3.3 充放电控制器49-50
  • 4.3.4 逆变器50-51
  • 4.3.5 DC/DC变换器51
  • 4.3.6 设备连接51-52
  • 4.4 系统软件设计52-56
  • 4.4.1 太阳自动跟踪主程序设计52-53
  • 4.4.2 太阳运动轨迹跟踪子程序设计53-54
  • 4.4.3 光电跟踪子程序设计54-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57-63
  • 5.1 系统测试57-58
  • 5.2 结果分析58-62
  • 5.3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8
  • 发表文章目录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11) 独立光伏系统与并网光伏系统[J];大众用电;2006年11期

2 康明;李光胜;;逆变并网光伏系统应用的非理性现象[J];阳光能源;2008年03期

3 杨金焕;;光伏系统能量偿还时间的分析[J];上海节能;2010年01期

4 何思;;浅谈民用光伏系统[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5 A.Berasategi;C.Cabal;Y.El Basri;B.Estibal;M.Vermeersch;C.Alonso;;光伏系统应用的自适应多相变换器[J];电力电子;2012年02期

6 张彦;袁成清;严新平;;基于船岸一体的小型游船光伏系统的构建[J];船舶工程;2013年05期

7 朱德志;张春仙;;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4年02期

8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8) 光伏系统的安装调试[J];大众用电;2006年08期

9 马胜红;陆虎俞;;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9) 光伏系统的维护与检修[J];大众用电;2006年09期

10 王润波;;光伏系统设计思路及注意事项[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焕;陈中华;;光伏系统应用中的若干误区[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张月超;梁冰;;并网光伏系统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安全生产管理对策[A];虚拟运营与云计算——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杜盼盼;许静;李宇杰;陈金宏;;光子晶体热辐射器应用于热光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宏;王鹤;;光伏系统用中小功率逆变电源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陈维;沈辉;王宁;施晓丹;杨振宝;;广州地区倾角对光伏系统性能影响实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6 李杰吾;;聚光跟踪常规单晶光伏系统的产业化趋势[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李波涛;李鹏;张宏滨;王志强;马梦朝;;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孤岛现象的混沌检测方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陈建富;梁从主;赵兴国;;应用于光伏系统之直流/直流模组化转换器研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晓晨;马影辉;邵广义;;太阳能供电器推广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初探[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徐瑶;光伏系统是租赁还是购买[N];中国电力报;2014年

2 记者 李志强;大力推广光伏产业的实用工程[N];南昌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希 通讯员 王静;中环光伏在宁打造光伏系统集成基地[N];南京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永强;欧洲政策调整助推中小光伏成主流[N];中国能源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桂琴;中小光伏渐成新宠[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赵国陆;山东省博物馆光伏系统并网发电[N];中国建设报;2010年

7 秦京午;中国大力发展光伏系统发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中信集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李蔚;开发光伏系统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国网能源研究院 孙李平;分布式光伏应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N];中国电力报;2013年

10 周慧 本报记者 吴长锋;我们的事业充满阳光[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志强;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刘芙蓉;并网型户用光伏系统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雪;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茆磊;热光伏系统数值模拟及其光谱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胡义华;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吴玺;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并网光伏系统中混沌现象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2 拜景彬;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光伏系统能耗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罗浩;光伏发电充电与逆变控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缪立恒;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电网稳态运行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童建军;面向分布式光伏超短期功率预测的复杂云团建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孙稳稳;直流模块式建筑光伏系统DC/DC变换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易准;部分阴影情况下光伏系统MPPT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s,

本文编号:619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19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