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民用负荷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设计
本文关键词: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民用负荷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需求响应 民用负荷 激励机制 双层模型 成本—收益分析
【摘要】: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为电力用户的能源消费革命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目前,民用负荷已占有一定比重,且随着分布式电源及小规模储能设备的发展,民用负荷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控制和灵活自调节特性的新型负荷资源,蕴藏大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需求响应资源。在能源需求增长和全球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民用负荷需求响应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能源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因此,本文以含分布式光伏及储能设备的新型民用负荷为例,考虑激励机制政策制定者与民用负荷双侧的利益诉求,建模仿真分析需求响应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决策。论文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民用负荷响应策略的研究现状和激励机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探讨分析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民用负荷多元、多态的响应特性,从用户角度,考虑用户自身响应效益最大化建立民用负荷响应决策优化模型,分析相关激励机制对用户分布式光伏及储能容量配置决策的影响。其次,论文采用双层规划模型表征需求响应激励机制政策制定者与民用负荷双侧主体对需求响应收益的协调优化。政策制定者的上层模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决策响应激励机制,并传递给下层民用负荷,民用负荷以自身收益最大化做出响应后反馈给上层决策者,通过上下层的迭代交互优化激励机制设计。论文采用遗传算法和分支-切割法相结合的算法求解模型。最后,仿真分析激励机制优化设计对系统运营和用户收益的影响,定量分析影响激励机制设计的“源—荷”侧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并初步探讨多元激励机制同时向民用负荷实施时的协作关系,通过算例论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需求响应 民用负荷 激励机制 双层模型 成本—收益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民用负荷需求响应研究概况10-13
- 1.2.1 民用负荷响应策略10-11
- 1.2.2 需求响应激励机制11-13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13-16
- 第2章 民用负荷系统响应与建模16-29
- 2.1 民用负荷需求响应特性分析16-17
- 2.2 民用负荷需求响应常见激励简介17-19
- 2.3 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民用负荷响应建模19-22
- 2.4 民用负荷优化响应算例22-28
- 2.4.1 算例数据22-23
- 2.4.2 优化响应策略23-24
- 2.4.3 影响光伏、储能容量配置的因素分析24-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民用负荷需求响应激励设计29-35
- 3.1 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设计双层模型29-32
- 3.1.1 基本思路29-30
- 3.1.2 上层模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激励设计30-32
- 3.1.3 下层模型——多元激励下民用负荷响应决策32
- 3.2 双层模型求解算法32-33
- 3.3 本章小结33-35
- 第4章 算例分析35-48
- 4.1 数据说明35-36
- 4.2 求解结果36-39
- 4.3 优化激励下需求响应策略与效益分析39-42
- 4.3.1 参与用户响应策略与效益39-40
- 4.3.2 系统运营商响应收益与负荷改善40-42
- 4.4 响应激励机制设计影响因素分析42-45
- 4.5 多元激励机制的协作关系分析45-47
- 4.6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8-50
- 5.1 结论48-49
- 5.2 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英杰;蔡莉;;关于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2期
2 赵明华;文船激励机制设计[J];广东造船;2004年02期
3 郭金,曹福成,谭忠富,乔艳芬;电网公司与供电公司激励机制设计[J];继电器;2005年08期
4 段永瑞;王浩儒;霍佳震;;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的高校协作激励机制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张艳霞;杨瑾;段永瑞;;考虑员工互助行为的非同质员工激励机制设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4年02期
6 孟卫东;周陨龙;杨静;;“盟主-成员”型战略联盟激励机制设计[J];工业工程;2011年01期
7 李飞;刘宏伟;;建筑节能规制中的激励机制设计[J];江苏建筑;2012年02期
8 范克危,赵霖平;高校教师的效用函数及激励机制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2期
9 王淑艳;聂相田;梁嘉斌;;工程招标文件中的诚信投标激励机制设计模型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曹俊;熊中楷;;基于静态效用转移的居民垃圾分类激励机制设计[J];工业工程;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芬;;基于多任务分配的企业低碳研发人员激励机制设计[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晓唯;张璐;;基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税收征管激励机制设计——一个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王先甲;张柳波;;低碳约束下实验区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锐;银行激励机制设计应先去行政化[N];中国企业报;2006年
2 刘锐;银行激励机制设计先去行政化[N];证券时报;2006年
3 胡文政;为什么有人敢不讲信用[N];检察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涛;基于费用控制的业主对承包商激励机制设计与模型构建[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承蛟;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设计[D];暨南大学;2014年
2 赵鹏飞;含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的民用负荷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中华;M公司激励机制设计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曹迪;河南中新公司激励机制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5 雷艳佳;基于工作幸福的高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设计[D];广西大学;2008年
6 熊回川;重庆市电力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刘新钢;企业激励机制设计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郭长宝;大型冶金企业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伍定军;某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经济性激励机制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刘罡;东北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激励机制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30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3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