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电容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6:08

  本文关键词: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电容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有机配合物 光催化降解 超级电容器 机械化学合成法 机理


【摘要】:在现代工业生活中,为了满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金属-有机配合物,作为一类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的合成材料,由于其多样可调的性能在气体分离、传感器、药物输送、催化、锂离子电池、储能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成为化学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在本文中,我们通过简便方法合成出了三种金属-有机配合物,并研究它们在环境能源上的应用。工作的细节如下:我们用简单的常温搅拌法成功的研制出了g-C_3N_4/MIL-53(Al)复合光催化剂,并对g-C_3N_4/MIL-53(Al)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活性及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C_3N_4(wt.20%)/MIL-53(Al)复合材料的催化效果最好,较纯的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催化效果提高了5倍。其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g-C_3N_4/MIL-53(Al)复合材料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用性。我们利用CuCl_2·2H_2O和硫脲(thiourea,tu)采用常温机械研磨法制备出了[Cu(tu)]Cl·1/2H_2O纳米纤维。并首次将其用作电极材料测试了超级电容器性能。[Cu(tu)]Cl·1/2H_2O纳米纤维整体尺寸均匀交织成雪花状,长度超过10μm,宽度近似为300 nm,纳米纤维的末端呈丝状分裂,其宽度大约只有30-50 nm。其在2 M KOH电解液中测试的比电容在扫描速率为5 mV·s-1时可达到1145 F·g-1,在10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电容容量也达到了922 F·g-1。同时,在10 A·g-1高电流密度下重复500圈循环后仍能保留其初次比电容的72.4%。该研究为研制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温和、绿色、大规模的合成方法。我们还采用机械研磨法制备了CuBr_2(tu)_2作为电极材料并研究其储电活性,在机械研磨过程中加入不同乙醇量CuBr_2(tu)_2呈现出不同的形貌特征和电容性能。其中CuBr_2(tu)_2-EA5纳米纤维在2 M KOH电解液中显示出较高的电容活性,其在展示了比其他CuBr_2(tu)_2材料高很多的电化学性能,其在扫描速率为5 mV·s-1时电容容量可达到1759 F·g-1,在10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电容容量也达到了1683 F·g-1。
【关键词】:金属-有机配合物 光催化降解 超级电容器 机械化学合成法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TM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30
  • 1.1 金属-有机配合物10-12
  • 1.1.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简介10-11
  • 1.1.2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方法11-12
  • 1.1.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应用领域12
  • 1.2 光催化12-15
  • 1.2.1 光催化的研究概况12-13
  • 1.2.2 光催化剂13-14
  • 1.2.3 光催化降解机理14-15
  • 1.3 超级电容器15-18
  • 1.3.1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概况15
  • 1.3.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15-16
  • 1.3.3 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6-18
  • 1.3.4 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18
  • 1.4 研究方法18-19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内容19-22
  • 参考文献22-30
  • 第二章 g-C_3N_4/MIL-53(Al)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RhB性能研究30-54
  • 2.1 引言30-31
  • 2.2 实验部分31-34
  • 2.2.1 仪器与试剂31-32
  • 2.2.2 g-C_3N_4/MIL-53(Al)光催化剂的制备和方法32-34
  • 2.2.3 光催化测试34
  • 2.3 结果与讨论34-48
  • 2.3.1 g-C_3N_4/MIL-53(Al)光催化剂的表征34-42
  • 2.3.2 g-C_3N_4/MIL-53(Al)的光催化性能42-45
  • 2.3.3 g-C_3N_4/MIL-53(Al)光催化机理的研究45-48
  • 2.4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4
  • 第三章 [Cu(tu)]Cl·1/2H_2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的研究54-69
  • 3.1 引言54-55
  • 3.2 实验部分55-56
  • 3.2.1 仪器与试剂55
  • 3.2.2 [Cu(tu)]Cl·1/2H_2O纳米纤维的制备55-56
  • 3.2.3 电化学的测试56
  • 3.3 结果与讨论56-64
  • 3.3.1 [Cu(tu)]Cl·1/2H_2O纳米纤维的表征56-61
  • 3.3.2 [Cu(tu)]Cl·1/2H_2O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研究61-64
  • 3.4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9
  • 第四章 CuBr_2(tu)_2 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的研究69-85
  • 4.1 引言69-70
  • 4.2 实验部分70-71
  • 4.2.1 仪器与试剂70
  • 4.2.2 CuBr_2(tu)_2 的制备70-71
  • 4.2.3 电化学的测试71
  • 4.3 结果与讨论71-82
  • 4.3.1 CuBr_2(tu)_2 的表征71-77
  • 4.3.2 CuBr_2(tu)_2 的电化学性能研究77-82
  • 4.4 本章小结82-83
  • 参考文献83-85
  • 结论与展望85-87
  • 致谢87-89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桥稳;刘伟平;张妮;叶青松;余尧;谌喜珠;刘洋;李运烨;李春莹;;乙酰丙酮铂族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现状及用途[J];贵金属;2009年01期

2 刘桂荣;张宁;;含磺酸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6年01期

3 陶春元;赵新萍;王传旺;;过氧钒有机配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5年12期

4 刘莹;黄旋燕;陈宇鹏;陈碧荷;王正平;;稀土铽三元有机配合物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0年12期

5 闫冠峰;王权;魏柏林;孙晓晨;陈国庆;高淑梅;;一种新型铕的有机配合物的光物理特性及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0期

6 崔敏;王淑涛;刘春英;;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3年06期

7 唐宝华;;含茂基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辽宁化工;2010年03期

8 张丽军,张武,马怀柱;含茂基、18-冠-6镨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9 王怀善,钱国栋,王民权,骆永石,林久令;铒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3期

10 叶云霞;魏丽花;盛维琛;张瑜;花银群;;一种高量子效率Nd~(3+)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能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道峰;魏妍辉;孙杰;;低维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筑及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李政奇;吴立新;任咏华;;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凝胶及液晶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C];2013年

3 李祥子;魏先文;;新型有机配合物/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4 赵强;翁俊迎;卜显和;;镧的有机配合物发光-多齿吡啶配体(HPDQ)对金属镧的选择性发光[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陈雁;张乐;韩朋德;王丽熙;张其土;;稀土(铕、铽、镧)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6 王慧慧;何沛;闫海刚;石建新;龚孟濂;;可见光激发的Eu(Ⅲ)三元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发光及LED器件[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玮;稀土元素有机配合物导数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玲;基于柔性长链多羧酸配体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潇;有机配合物对汞的非生物甲基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雷婧;贵金属(铱、铂、金)有机配合物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宝花;基于刚性多羧酸的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筑及其性能表征[D];中北大学;2016年

5 郭迪;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电容性能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传旺;过氧钒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水中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的催化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闫冠峰;三种新型铕的有机配合物光物理特性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吕旭燕;基于芳香多羧酸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热稳定性[D];中北大学;2013年

9 张丽丽;基于高核多钒酸盐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熊薇露;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单分子磁和荧光性能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65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65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8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