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互联系统的交流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直流互联系统的交流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换流器开关函数 直流控制特性 多直流送出输电系统 背靠背直流输电 故障计算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压/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投运,我国已经形成了大规模全国性的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除了已有的多直流馈入电网,对于能源较为集中如四川宁夏等省份,已经形成了多直流送出电网(multi-send HVDC system,MSDC);而华北电网与东北电网间、华中电网与西北电网间则通过背靠背直流(back-to-back HVDC system,BTB HVDC)互联。如此庞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在交流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由于直流系统的存在,其故障特征与传统纯交流系统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故障计算时应计及直流系统控制特性以及交直流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针对不同形式的交直流互联系统的特点,研究其交流系统的故障计算方法,对于确保交直流互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建立了计及直流控制特性的直流系统等值模型,该模型反映了交流系统故障时由直流系统决定的直流系统注入到交流的基频与谐波分量以及交流系统的换流母线基频与谐波分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含多送出直流系统的交流电网以及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的交流电网故障分析提供了接口。在此基础上,结合含多直流送出的交流电网的拓扑结构和交流不对称故障的边界条件,提出一种含多直流送出的交流电网故障分析方法。以CIGRE标准测试系统为基础搭建三送出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了故障计算,并与PSCAD/EMTDC软件仿真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计算简单、收敛性好、精度较高。而针对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网,则分析了背靠背直流系统中谐波传变特性和两侧交流电网间的故障影响机理,并建立了背靠背直流系统故障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结合双端交流电网网络结构以及故障侧的边界条件,提出一种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的电网故障分析方法。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模型的故障分析计算,并与PSCAD/EMTDC软件仿真结果相比较,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准确、有效。上述方法为直流互联交流电网的故障分析及其继电保护的整定配合等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
【关键词】:换流器开关函数 直流控制特性 多直流送出输电系统 背靠背直流输电 故障计算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3
- 1.2 研究现状13-15
- 1.2.1 直流系统等值模型13-14
- 1.2.2 含多直流送出的电网故障分析14
- 1.2.3 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的电网故障分析14-15
- 1.3 本文主要工作15-16
- 第二章 计及直流控制特性的换流器等值模型16-28
- 2.1 引言16
- 2.2 基于调制理论的换流器开关函数模型16-21
- 2.2.1 基于调制理论的开关函数基本原理16-18
- 2.2.2 改进的换流器开关函数模型18-21
- 2.3 直流控制系统稳态控制特性21-25
- 2.3.1 直流控制系统的分层结构21-22
- 2.3.2 直流控制系统稳态控制模型22-25
- 2.4 计及直流控制特性的换流器等值模型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多送出直流电网故障分析计算方法28-41
- 3.1 引言28
- 3.2 考虑直流控制特性的直流系统等值简化模型28-30
- 3.2.1 对换流器开关函数的简化28-29
- 3.2.2 考虑控制系统特性的直流系统等值模型29-30
- 3.3 单回直流输电系统交流故障分析计算30-35
- 3.3.1 交流系统不对称故障序网络方程30-33
- 3.3.2 单回直流输电系统交流网络故障计算流程33-34
- 3.3.3 仿真验证34-35
- 3.4 多直流送出电网故障分析35-37
- 3.4.1 交流网络方程35-36
- 3.4.2 多直流馈出交流电网故障计算36-37
- 3.5 仿真验证37-40
- 3.6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的电网故障分析计算41-54
- 4.1 引言41
- 4.2 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41-42
- 4.3 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故障计算模型42-48
- 4.3.1 换流器开关函数模型42-43
- 4.3.2 计及直流控制特性的换流器等值模型43-45
- 4.3.3 背靠背直流的谐波变换特性及故障机理分析45-47
- 4.3.4 背靠背直流系统故障计算模型47-48
- 4.4 含背靠背直流输电的交流电网故障计算48-50
- 4.5 仿真分析50-53
- 4.6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1
- 附件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丹,任玉佩;对电网故障记录分析系统有关问题的探讨[J];山西电力技术;2000年04期
2 刘宏;;电网故障恢复系统简介[J];林业勘查设计;2007年02期
3 刘韬文;;湖南电网故障的统计特性分析[J];华中电力;2010年03期
4 朱小东;宋强;魏巍;周虹任;;电网故障对发电机组的影响及发电机组侧应对措施[J];电力建设;2011年01期
5 赵立;王振华;朱小东;;电网故障对发电机组影响及发电机组侧应对措施[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1年11期
6 吴桂峰;王轩;陈东雷;;云层随机放电干扰下的电网故障挖掘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3年10期
7 李西友;电网故障监测记录分析系统和再现装置国外技术发展概况[J];电站系统工程;1990年04期
8 艾闯;;配电网故障快速诊断方法分析[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年12期
9 曹国臣,祝滨,蒋建东;虚拟故障端口法及其在电网故障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10 刘常澍;杜倩;;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J];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志刚;文莹;;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后恢复重构[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2 杨如康;夏肇元;;配电网故障自动隔离系统应用研究[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3 孙雅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模型对联的配电网故障定位诊断[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孙雅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模型对联的配电网故障定位诊断[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杨淑英;王均华;杨国旺;;可视化电网故障分析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的研究[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廉伟;李志新;;考虑电网故障发展过程的静态安全分析方法[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7 廉伟;李志新;;考虑电网故障发展过程的静态安全分析方法[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又申;;电网故障与火电厂机组控制应对[A];全国火电大机组(300MW级)竞赛第33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崔世界;尚志军;王秋石;张宏宇;曾鹏;;基于WIA工业无线技术的配电网故障指示系统研究[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姚骏;刘奥林;李清;陈知前;杜红彪;;飞轮辅助永磁直驱风电系统不对称电网故障穿越控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林;电网故障 郑州建市以来首次全城停水[N];河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洋;基于高斯动态PSO算法的舰船电网故障重构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徐立新;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电网故障时空分布特性及结构脆弱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梅念;电网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高级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邓秋玲;电网故障下直驱永磁同步风电系统的持续运行与变流控制[D];湖南大学;2012年
5 王萌;电网故障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变换器运行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金凤;基于多信息源的多层次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郭子雷;双馈风电变流器电网故障下运行控制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3 戴志远;电网故障下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流器控制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薄婷婷;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配电网故障风险模糊综合评价[D];山东大学;2016年
5 刘彦君;基于概率盒理论的电网故障信息融合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麦国浩;直流互联系统的交流电网故障分析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袁圃;基于改进的GA优化BP-NN在电网故障区域诊断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赵树盛;10kV配电网故障在线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王胜;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及快速抢修处理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张锐;基于多数据融合的电网故障分析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2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68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