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9:21

  本文关键词: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混合储能 Cuk变换器 电磁干扰 稳定性优化


【摘要】: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且储量丰富取之不尽的优势,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光伏发电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典型代表。但光伏发电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间歇性、随机性以及波动性等缺点。因此为保证系统中功率的稳定性,需配置相应的储能系统。蓄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HESS)可以同时发挥蓄电池高能量密度和超级电容高功率密度的优势,可用于独立光伏微网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在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直流母线与光伏电池以及混合储能系统的连接均通过DC/DC变换器实现,变换器对于系统的能量管理调度以及系统的稳定性、抗扰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Cuk变换器在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稳定性优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对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出现、发展以及元件模型和拓扑结构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系统的四种运行模式以及对应的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并详细介绍了Cuk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搭建了使用Buck/Boost变换器的系统与使用Cuk变换器的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比较使用传统Buck/Boost变换器的系统与使用Cuk变换器的系统在环境因素变化和负载发生投切时,系统母线电压稳定性、变换器工作状态以及负载功率波动等性能指标,体现Cuk变换器在系统稳定性优化方面的优势。最后,针对Cuk变换器在工作时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通过分析Cuk变换器的高频特性以及常见的传导干扰耦合路径,采用RCD缓冲吸收电路的方式抑制其电磁干扰,进一步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优化。
【关键词】: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混合储能 Cuk变换器 电磁干扰 稳定性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世界能源问题与光伏发电产业的出现11-12
  • 1.2 光伏发电的特点及发展现状12-14
  • 1.2.1 光伏发电的特点12-13
  • 1.2.2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13-14
  • 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14-17
  • 1.4 超级电容与混合储能系统17-20
  • 1.4.1 超级电容器17-19
  • 1.4.2 混合储能系统19-20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工作20-22
  • 1.5.1 课题的意义20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20-22
  • 第2章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模式22-28
  • 2.1 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22-24
  • 2.1.1 光伏电池、储能系统直接与母线相连22
  • 2.1.2 光伏电池与母线通过变换器相连22-23
  • 2.1.3 光伏电池、储能系统与母线均通过变换器相连23-24
  • 2.2 系统运行原理及控制策略24-28
  • 2.2.1 系统的运行原理24-25
  • 2.2.2 工作模式与控制策略25-28
  • 第3章 Cuk变换器对混合储能独立光伏系统稳定性的优化28-40
  • 3.1 Cuk变换器简介28-30
  • 3.2 使用Cuk变换器的光伏系统模型30-32
  • 3.3 Cuk变换器对光伏系统稳定性的优化及仿真验证32-38
  • 3.3.1 Cuk变换器对系统稳定性的优化作用32-33
  • 3.3.2 仿真验证33-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Cuk变换器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对系统稳定性的优化40-55
  • 4.1 电磁干扰及其危害40-41
  • 4.1.1 电磁干扰的分类40-41
  • 4.1.2 电磁干扰的危害41
  • 4.2 开关变换器中的电磁干扰41-44
  • 4.2.1 开关变换器的电磁干扰源42-43
  • 4.2.2 开关变换器的传导干扰与耦合路径43-44
  • 4.3 开关变换器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44-47
  • 4.3.1 缓冲吸收电路抑制技术45
  • 4.3.2 滤波器抑制技术45-46
  • 4.3.3 混沌控制技术46-47
  • 4.4 Cuk变换器的电磁干扰抑制对光伏系统稳定性的优化47-53
  • 4.4.1 RCD缓冲吸收电路原理47-48
  • 4.4.2 元件的高频特性48-49
  • 4.4.3 仿真验证49-53
  • 4.5 本章小结53-5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5-58
  •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55-56
  • 5.2 工作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有望超过德国引领光伏储能市场[J];上海大中型电机;2013年04期

2 徐传进;吴琪;徐正华;雷凯;林云松;;大规模储能系统控制模式研究[J];东方汽轮机;2012年03期

3 江云;;风力发电储能逆变供电与经济分析[J];能源;1983年04期

4 王高军;曲群婷;赵娜红;吴宇平;;新型储能体系的探索[J];合成化学;2007年S1期

5 严干贵;冯晓东;李军徽;穆钢;谢国强;董效辰;王芝茗;杨凯;;用于松弛调峰瓶颈的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8期

6 ;德国拟大力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开发[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2期

7 张子峰;王林;陈东红;王骁雄;朱东梅;李丽娜;;集装箱储能系统散热及抗震性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8 施国权;;也议储能制动及其设想[J];节能;1988年12期

9 吴国荣;李志强;王思耕;鹿怀骥;;化学储能功率转换系统的研究[J];电气传动;2013年08期

10 张坤;毛承雄;谢俊文;陆继明;王丹;曾杰;陈迅;;风电场复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的优化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波;王成山;肖峻;郭力;;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输出波动的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方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峻;白临泉;李振生;梁海深;于波;;储能系统规划设计软件的介绍与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高军;曲群婷;赵娜红;吴宇平;;新型储能体系的探索[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木一;;储能系统提高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能力研究[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陈奕;张步涵;代晓康;毛承雄;赵爽;;微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参数优化方法[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第五届“智能电网”暨“电机能效提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孙庆;何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夏莉;张鹏;;一种有效的潜热储能球床放热性能的数值分析方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侯世英;房勇;孙韬;宋星;;混合储能方案平衡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变化[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金华频;董大富;徐锦才;;水电风能互补调节系统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小水电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10 吴福保;杨波;叶季蕾;薛金花;;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及典型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房田甜;资本掘金储能业市场细分趋向明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荣;俞振华:储能产业需政策驱动[N];中国证券报;2012年

3 特约记者 顾定槐;我国储能应用技术酝酿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李玲;新能源储能研发项目落户射阳[N];新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房田甜 实习记者 董乐;A123看好电网储能 借“合资”撬动中国市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本报记者 栗清振;储能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N];中国电力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高晓娟;南都电源:业绩有望走出低谷[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汤兆宏;珠海银通:高品质新能源产业的整合者[N];中国电力报;2010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电池储能电站的安全性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逢兵;含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曾杰;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军徽;抑制风电对电网影响的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及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汪伟;风电及含风电微网中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奇;微电网混合储能系统单体建模及容量配置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枝俊;小型户用储能式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朱加明;计及限风特性与经济性的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尹其林;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曹磊;混合储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张倩;模块化多电平电池储能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刘秀田;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动力储能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颖;储能系统平抑风电功率波动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钱琪琪;应用于风电场的储能系统综合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杨婷婷;用于跟踪光伏发电计划出力的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726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26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f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